《解深密经》的唯识止观学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3 10:34
戒定慧是佛教实践体系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中“定”的修行之说居中位,上承戒律,下启智慧,定中由智入慧,二者并称“定慧”,也就是“止观”,历史上诸佛教宗派皆将如法修行的理念放在各自学说的核心地位,唯识宗亦然,其中《解深密经》被唯识宗称作“本经”,经文论述风格明显,以突出止观修习内容为特色,是唯识宗修行实践理论构建的基础典籍。本文通过各宗派所依文献的对比研究等方法,对《解深密经》中的止观学说的特点和其在唯识学止观学说内所处的地位进行研究。从五个层面出发,分别对《解深密经》止观所属的菩萨道的特质、该止观所属的唯识止观结构、止观修行时行者对“自我主体”和“外缘法境”的认识、止观所对治的障碍以及与其他典型经论的止观学说的对比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依据经典文本的研读表明《解深密经》是具有大乘菩萨道的特质,指出大乘菩萨道与小乘解脱道在止门多有共通,而其观慧是以大乘的特质“普度众生”和“趋向佛果”为指导的;其次总结唯识经典《瑜伽师地论》所立的“四重瑜伽”结构,指出《解深密经》的止观学说是以“初持瑜伽”为基础;再次,依据《解深密经》开始阐释不同于原文排列逻辑的以行者的“我”为出发点的讨论,先对“我”进行唯识学的认识,以种子识说进行概括,后叙述“我”的外缘——法相的讨论;而后分析经中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包括止观修行前的加行、止观的分类、止和观之间的具体关系和止观对治的诸种障碍等内容;最后与《摩诃止观》等典型经典做出对比,强调《解深密经》的止观以所立阿赖耶识为特点,外法皆是以此为观其实相,且经中所述合乎唯识五法中的加行位,乃是初地菩萨以上才可修行的法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48
本文编号:2584685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唯识止观所属的大乘止观概说
1.1 大乘解脱道之前的解脱道
1.2 唯识止观所属的大乘菩萨道
第二章 《解深密经》所属的唯识止观结构
2.1 《解深密经》文本概说
2.2 《解深密经》止观所属的“四重瑜伽”结构
第三章 《解深密经》中止观的理论架构
3.1 能缘之自持身境
3.2 心分八识
3.3 所缘之法境
3.3.1 法相三性
3.3.2 相无自性
第四章 《解深密经》止观的实践操作
4.1 修行之加行因缘
4.1.1 法假安立之法为依
4.1.2 发菩提心愿
4.2 止观的实际运作
4.2.1 止观的实际运作
4.2.2 止和观的联系
4.3 止观对治的烦恼
4.3.1 五系
4.3.2 五盖
4.3.3 五散动
第五章 《解深密经》和其他大乘典籍止观的异同
5.1 与《大般涅槃经》中的止观对比
5.2 与《大乘起信论》中的止观对比
5.3 与《摩诃止观》中的止观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阿赖耶识建立中的两种意趣——以《解深密经》与《摄大乘论》之阿赖耶识安立为中心[J]. 刘鹿鸣.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3)
[2]窥基的五重唯识观与修行五位[J]. 刘奉祯. 佛学研究. 2012(00)
[3]唯识古学与如来藏教之融释——《大乘止观法门》唯义论玄义[J]. 吴可为. 浙江学刊. 2012(03)
[4]关于自证分功用与唯识宗修行——与《唯识“自证分”的功用》一文商榷[J]. 林国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5]圆测对《解深密经》有无说之诠释[J]. 周贵华.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6]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J]. 释昭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7]唯识与天台禅观比较初探[J]. 刘朝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8]《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J]. 罗珍生. 船山学刊. 2009(01)
[9]《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思想研究[J]. 程瑜. 天府新论. 2008(S2)
[10]“菩萨唯识止观”之操作浅探——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J]. 孔祥玲. 宗教学研究. 2003(04)
博士论文
[1]《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D]. 金刚.中国人民大学 2009
[2]“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D]. 孔祥玲.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D]. 张志芳.苏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584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58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