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护法对“唯有假名”问题的深化与处理

发布时间:2020-03-31 20:15
【摘要】:通过对“自性”的批判,龙树完善并整理了《般若经》“唯有假名”的观点。龙树对《般若经》的完善与整理塑造着大乘佛教整体的思考方式。“唯有假名”一方面隐含着对传统实在论的反驳,一方面却又导致所知的客体与能知的主体的分裂。对所知的存在者是否存在的问题因而成为了之后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争论的焦点。本文选择护法的《大乘广百论释论》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护法对此问题的深化与解决。护法对“唯有假名”问题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护法继承了龙树对实在论批判性的视角,也在其思想中强调对“实在”的反驳;另一方面,护法更进一步思考了此问题对实在分析导致的思想转向。护法通过对这种思想转向的思考,揭示出了“实在”与“存在”的双重性。这种二分性一方面在逻辑上保存了所知对象的存在性,一方面完成了印度式主体哲学“唯识学”的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璋;;唯识学的思想、历史与文献[J];国际学术动态;2019年04期

2 夏志前;;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J];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03期

3 袁宏禹;;唯识学与道学思想关系嬗变的四个历史阶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4 刘宇光;;汉语学界唯识学研究一甲子回顾:1949—2011年[J];汉语佛学评论;2013年00期

5 袁宏禹;逄礼文;;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o偽ㄊ堆枷肼肪短阶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袁宏禹;;中国现代唯识学思潮与科学的际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09期

7 李勇;;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J];法音;2011年10期

8 胡晓光;;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法音;2010年12期

9 周贵华;;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研究略析[J];佛学研究;2010年00期

10 王静磊;;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五台山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张海滨;;佛教唯识学“种子”与荣格“原型”之比较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3 李佩桦;徐孙铭;;王船山“转识成智”论及其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4 王耘;;“八识”中的主体间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一本根底故、裁断新的佛学门径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齐勇;以人文睿智反省现代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周贵华;中国化佛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熊月之;让历史在当代复活[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3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5 陈鑫;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D];西北大学;2013年

6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9 黄敏;《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陈芷烨;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D];湘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叶波;护法对“唯有假名”问题的深化与处理[D];南昌大学;2019年

2 范玉雪(PHAM NGOC TUYET);佛教术语隐喻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孙春晖;从唯识学到唯识心理学[D];苏州大学;2018年

4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5 高勋;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7 张海滨;荣格人格心理学与唯识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9 许栋梁;唯识诗学[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李佩桦;王船山“转识成智”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9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09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