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流域藏传佛教多教派共存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09:00
【摘要】:通天河流域是藏区典型的藏传佛教多种教派共存的地区之一。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该地区形成了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共存的格局。顾名思义,所谓多教派共存格局指的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共同存在的状态。以往鲜少将通天河流域作为独立的地理单元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流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本文选择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方法,追溯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集中对多教派共存格局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深入考察,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发展的画卷。本文认为,各教派在通天河流域的分布格局,不失为一大特色,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维视角进行研究和思考显得尤为必要。通天河流域的藏传佛教信仰中,各教派长期共存在同一区域,在历史演化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和谐共处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受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也受地方政权推动、“利美”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并且在不断调适和巩固下得以发展。在论述框架中,全文共分六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方法及研究现状等;第二章中,首先回顾了各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以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在通天河流域的衰弱作为切入点,按照藏传佛教各教派形成的时间排序,梳理了各教派在通天流域的传播过程,并归纳出了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主要成因;第三章中,通天河流域对“嘎”的祖源认同和地域认同,如此一来,各教派之间的关系带有几分根基性的情感色彩,各教派寺院也表现出了一致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所以这一章中笔者通过各教派寺院实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对表现形式,以及各教派精英组成的共荣体的构建,认为祖源认同和地域认同多教派共存格局起到了调适作用;第四章中主要探讨了百户制度作为地方政权形式对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格局的影响。尽管宗教相对具有独立性,但是不可避免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政教关系对研究多教派共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政教关系始终贯穿于藏族发展史,除了历朝政治局势变化外,地方政权对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千百户制度作为因地制宜的政治制度,在通天流域分布的诸百户与各教派形成政教联盟关系,其“教派平等”的宗教态度和兼容并包的政策巩固了多教派共存的格局;在第五章中,笔者在宗教内部对话理论支撑下,梳理目前学界对藏传佛教内部对话的研究现状的同时,指出“利美思想”是藏传佛教内部对话的内在因子,继而认为“利美思想”是多教派共存的一个重要基石,进一步探讨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实体与个体层面通过积极实践宗教内部对话,对多教派共存格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在第六章中总结出通天河流域多各教派之间经历了从“对立共处”到“有序共处”再到“和谐共处”三种共处模式,得出“和谐共处”已经成为当前通天河流域各教派之间的主流关系,对此笔者着眼现阶段多教派共存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地方政府、宗教组织、民间宗教团体是三个重要的行动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多教派共存格局对当代藏区的启示,并立足通天河流域实际,对多教派共存格局优化进行了反思。
【图文】:
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分布图
勒巴沟石刻《礼佛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6.6
,
本文编号:2637566
【图文】:
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分布图
勒巴沟石刻《礼佛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6.6
,
本文编号:263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