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近代基督教会在皖慈善事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12:59
【摘要】: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中国。据史记载,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当时称之为“景教”,后因唐武宗“灭佛”,景教亦被牵连,被迫退出中国。元朝时,亚欧大陆空前畅通,基督教再次卷土东来,当时称之为“也里可温教”,合肥人马士德就是也里可温教徒,也是目前可考的首个安徽籍基督徒。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远渡重洋,他们活跃于宫廷和上层士大夫中间,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天文、数学和历法知识。康雍年间,因“礼仪之争”,清廷开始实行“教禁”,天主教被迫退出中国。19世纪前期,天主教士开始活跃于马六甲、澳门、广州等地,为再次来华,宣传“上帝福音”而作准备。鸦片战争后,清廷开始开放“教禁”,传教士获得了在通商口岸地区的传教权,为发展教友,基督教教育、医疗、救济事业在该地区也随之兴办起来。如果说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走的是上层传教路线,将天主教与儒家文化相结合,通过简化入教仪式和程序来获取上层士大夫的认同,那么近代以后的西来传教士,走的则是下层传教路线,他们以开展慈善事业为辅助手段,在普通民众中间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因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传教士来皖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将足迹踏入这片土地。天主教比基督教新教来皖稍早,最早活跃于宁国、安庆、芜湖、蚌埠等地,为减轻隔阂,发展教友,它们以开展教育、医疗和救济事业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活动来辅助传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慈善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天主教和新教呈现出明显不同,天主教侧重于教育和救济事业,其中尤以救济事业为重,主要内容为赈济灾黎、关爱贫弱和庇护难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场景下,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如协助红十字会赈济和救治灾民;在安徽沦陷时期,天主教士利用自己第三国公民的身份,积极开展难民的庇护和救济工作。在教育和医疗事业方面,天主教会虽有涉及,但总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新教则与天主教不同,慈善事业以开展教育和医疗活动为主要内容,创设了许多著名的学校和医院,如芜湖萃文中学、安庆圣保罗中学、宣城皖南中学和安庆同仁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合肥基督医院、怀远民望医院等。基督教新教重视学生的体育、外语和近代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并且积极响应社会号召,在农村地区开展平民识字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衰落四个阶段,在皖发展历程完整,办学模式由最初的免费办学向优秀学生减免学费等激励性政策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宗教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学习宗教课程和参加相关宗教活动,总趋势是世俗化倾向日益加强,传教色彩明显减弱。新教医院由于医疗设备先进,医务人员专业水准较高,医院组织架构合理完善,在病人救治、疫病防控、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安徽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收费体系方面,医学传教士创办的小型诊所,对贫苦民众大多免费施医赠药;大型教会医院普遍实行收费制度,甚至设置不同等级的病房,病人可依据不同收费标准自由选择入住,但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应付日常开销,针对家庭困难的病人,医院为他们提供补贴,甚至免除治疗期间的一切费用。总体而言,基督教在近代安徽兴办的教育、医疗和救济事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如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弥补了其他慈善组织的不足。但也应当看到,这些兴办的社会慈善事业具有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等特点。从时间上来看,慈善事业新办的时间起步较晚,落后于早期的通商口岸地区,且深受时局发展的影响,如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新教创办的医院和学校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地位已大不如前。从地域上来看,基督教医院和学校多设置在沿江和沿淮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和芜湖两地为最,集中了当时最为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其他县、市甚至有的自始至终都没有一所建制较为完善的学校或医院。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始终以传教为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根本目的而进行服务的,即使是日益世俗化的新教学校,在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宗教课程和参与宗教活动的时代背景下,于是在办学理念上积极寻求转型,由免费制向收费制的精英教育转变,通过“精英教育”的示范效应来扩展自身的影响。因此,对教会在近代安徽所兴办的慈善事业,应当辩证加以看待,在肯定其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硕;;何为中心?——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理论述评[J];基督教学术;2016年01期

2 曾庆豹;;汉语“中国基督(新)教史”之书写及其问题意识[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6年01期

3 尚季芳;胡君英;王梦洁;;近6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基督教研究综述[J];基督宗教研究;2016年01期

4 石衡潭;;基督教与中国文化[J];基督宗教研究;2016年02期

5 林金水;张先清;;福建基督教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基督宗教研究;2000年00期

6 陶飞亚;;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新趋向[J];基督宗教研究;2014年02期

7 杨卫华;;港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60年[J];安徽史学;2014年01期

8 龚缨晏;;龚缨晏著作[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7期

9 吴义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3年10期

10 左芙蓉;;近代北京基督教史研究现状及史料利用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陶飞亚;杨卫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黄剑波;孙晓舒;;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从《基督教的兴起》看社会学家笔下的早期基督教史[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五辑[C];2007年

3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史初探(1819—1949)[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4 陶飞亚;杨卫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读后[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辑[C];2005年

5 任继愈;;读徐怀启遗著《古代基督教史》[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历史系 肖清和;新世纪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陶飞亚 上海大学文学院;西方学者视域中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转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剑桥基督教史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卓新平;汉译《剑桥基督教史》推动世界宗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陈祖武 郑振清;致力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N];福建日报;2005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 朱竞e

本文编号:2751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51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