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0-11-11 15:29
   马克思宗教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步,它的出现才真正让马克思走上了自己的独特道路,并最终走出了一条同前辈哲人们不同的道路。马克思宗教观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他将宗教批判、思辨哲学批判,社会批判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将宗教批判建立在对历史、社会、经济和人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真正地把握住了宗教的本质、发展和最终出路。不可否认的是,费尔巴哈宗教观对马克思宗教观的最终形成起到过重大的作用。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中的人本因素和感性原则为当时意图突破黑格尔哲学的壁垒又苦于没有路径的马克思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运思,影响深远。但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合理成分的同时也对其思维的抽象与空泛颇为不满,终于,马克思经过艰苦卓绝的理论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宗教的世俗基础的批判,对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批判,最终依靠实践来实现了人,自然,社会和历史的统一,把人类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上,固定在人类实践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全面超越。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哲学史思想史的角度发掘费尔巴哈本人的宗教观的理论前提,交代了费尔巴哈是如何扬弃黑格尔宗教观,法国启蒙运动无神论以及德国宗教批判运动中的宗教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宗教观的,并且详述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详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对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所进行相应的批判,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理论,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批评了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的虚伪性和欺诈性。费尔巴哈虽然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这种异化的真正原因,没有将宗教批判引向对宗教的世俗基础的批判;第三章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重点突出三个方面:马克思用现实的个人代替抽象的人,用感性活动(实践)代替感性存在,用人类的解放代替“爱的宗教”。尤其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将对宗教的批判从哲学领域转向现实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这是马克思宗教观实现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全面超越的关键所在;第四章,阐述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宗教问题有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党和政府在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时候,要力求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和谐,需要引导宗教力量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而不是消极力量,从而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9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一、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形成前提
        (一)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扬弃
        (二) 费尔巴哈对法国启蒙运动宗教观的扬弃
        (三) 费尔巴哈对德国宗教批判运动思想的扬弃
    二、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核心内容
        (一) 宗教源于人的心理依赖
        (二)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三) 建立无神的“爱”的宗教
第二章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人”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批判
    四、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宗教观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
    一、人的本质从“类本质”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 “对象性存在”和“对象性活动”
        (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以实践视角透视马克思宗教观的超越性
        (一) 费尔巴哈自我异化理论
        (二) “革命的实践”
        (三) “革命的实践”克服“自我异化”
    三、从“爱的宗教”到“现实的人的解放”
        (一) “现实的个人”
        (二) 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学说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宗教观的当代理论价值
        (一) 反驳所谓马克思思想宗教化的趋势
        (二)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二、马克思宗教观的当代实践意义
        (一) 指导我党制定方向正确的宗教政策
        (二) 指引人民理性地,科学地看待宗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显平;;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本体论旨趣[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2 钟志东;;马克思宗教观演变的逻辑轨迹[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邹诗鹏;;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之辨析[J];现代哲学;2011年01期

4 叔贵峰;;三十年来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5 叔贵峰;;论“类生活”视阈下马克思宗教观的变革[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3期

6 李士菊;;由“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经济批判”——马克思创立科学无神论的艰苦历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1期

7 龚秀勇;;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当代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孙力;张士清;;从“异化宗教批判”转向“尘世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9 白刚;张荣艳;;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双重使命[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叔贵峰;郭嘤蔚;;对马克思宗教观的人性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焕成;马克思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云阁;实践观点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洋;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德虎;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李沙;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4 苗云飞;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中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价值[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9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79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