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回纥信仰摩尼教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6 02:14

  本文关键词:回纥信仰摩尼教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回纥在唐代宗之前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其基本特征是,认为萨满(神职人员)具有超自然能力,可与神灵直接沟通。后来,回纥由于广泛的和唐朝、粟特人接触,深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受粟特商人的影响,逐渐意识到萨满教无法适应社会,开始逐渐接受摩尼教。在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与唐朝有了更多的的接触,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公元763年,回纥牟羽可汗从唐朝携摩尼教四僧人返回漠北,遂宣布废弃萨满教,将摩尼教定为“国教”。由此开始了回纥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摩尼教尊崇时期。 论文主题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回纥汗国在信奉摩尼教之前的社会信仰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中重点介绍了萨满教在回纥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回纥社会信奉萨满教的社会背景。回纥建国后,在与唐朝和粟特人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国内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方面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国家管理模式得到飞跃;经济方面受到粟特人的带动,迅速发展,特别是商业开始兴旺;文化方面,受到外界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则从主客观方面介绍了牟羽可汗下令举国信奉摩尼教的原因。回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对新的宗教的需求,同时回纥国内矛盾复杂,牟羽可汗本人也需要利用一个新的宗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相对于萨满教,摩尼教在内容、教义、组织、传教等方面都更容易被回纥接受。另外,粟特人有意识的传播摩尼教,加快了摩尼教在回纥汗国的传播和影响。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牟羽可汗选择了摩尼教作为汗国的国教。 第四部分则介绍了回纥汗国信奉摩尼教之后,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早期回纥汗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摩尼教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由此得出,统治阶级需要更加适应其社会发展的的意识形态来加强统治。
【关键词】:回纥 摩尼教 社会背景 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1 导言6-10
  • 1.1 国内外学者对回纥信奉摩尼教的研究6-8
  • 1.2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社会背景和原因8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4 本文的创新点9-10
  • 2 回纥信奉摩尼教之前的信仰体系10-14
  • 2.1 回纥的早期信仰10-11
  • 2.2 回纥与原始萨满教11-14
  • 3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社会背景14-23
  • 3.1 摩尼教的传入14-17
  • 3.2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政治背景17-19
  • 3.3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经济背景19-21
  • 3.4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文化背景21-23
  • 4 回纥信奉摩尼教的原因分析23-33
  • 4.1 粟特人对摩尼教的传播23-26
  • 4.2 牟羽可汗的个人原因26-27
  • 4.3 摩尼教的自身因素27-33
  • 5. 摩尼教对回纥社会的影响33-36
  • 5.1 对回纥的政治影响33
  • 5.2 对回纥的经济影响33-34
  • 5.3 对回纥的文化影响34-36
  • 参考文献36-39
  • 参考书目36-37
  • 参考论文37-39
  • 后记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观音通三教[J];黄金时代;2010年10期

2 杜lm;;波斯细密画与伊朗人文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3 周菁葆;;摩尼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及其服饰艺术[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许蔚;;吐鲁番出土编号81TB65:1摩尼教残卷插图之臆说[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5 王媛媛;;唐大历、元和年间摩尼寺选址原因辨析[J];西域研究;2011年03期

6 杨富学;;甘州回鹘宗教信仰考[J];敦煌研究;2011年03期

7 刘南强;李静蓉;;刺桐基督教与摩尼教遗迹概述[J];海交史研究;2010年02期

8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文学翻译看波斯与维吾尔族的文化交流[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9 谢耀德;;鄯善的门[J];丝绸之路;2011年15期

10 卢向前;;金钥匙考——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J];西域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P趁

本文编号:288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8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