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6:41
   在佛学研究全方位发展的当代,佛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亦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在思想是要与原有的儒家、道教文化兼容,在宗教活动上要与中国原有的礼仪规范吻合,在政治上要获得皇权的认可,在传播中要得到大众的接受与支持,在经济上要有必要的物质资源作为补充。同时,佛教也为中国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与影响力。探讨佛教与中国社会兼容问题,从带有佛教元素的摩崖石刻入手,从图像学角度解读东汉时期佛教传播的特点及路径问题,是本文的写作重点。连云港市位于齐鲁、吴越文化交汇处,同时受海洋文化、异域文化影响,成为中国东部沿海早期文明的摇篮。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孕育了原始道教也吸引了大量胡人,促进了南方地区佛教传播。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在此地共同发展,外化为一处处珍贵的文化历史遗迹。本文以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为研究对象,将摩崖石刻雕刻年代作为研究起点,追溯当时的佛教、道教发展、传播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中的图像元素进行解读,分类解析汉装人像、佛教主题造像、胡人形象,通过对不同主题造像间关系的重构加深对当时佛教传播特点的理解,突显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第一章,结合史料及现今学术研究成果,对汉代连云港市宗教信仰进行简要追溯。连云港是汉代徐州郡的一部分,是原始道教发源地亦是佛教传播中心地带之一。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为原始道教发展提供便利,太平道、五斗米道皆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胡人的大量流入,使当地佛教迅速发展,为孔望山摩崖石刻修凿提供思想基础。第二章是对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总体说明,从石刻群发现过程、雕刻年代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汉地佛像传播特点、传播方式等方面驳斥旧观点补充新论据,进一步将时间锁定为东汉末期。第三章以解读摩崖石刻群汉装人像、佛教造像、胡人图像为基础,结合当地佛、道二教发展情况,对比前人研究成果,重新划定造像群主像,对孔望山摩崖石刻题材认定方式、三类造像间关系提出新研究思路,对其所表达宗教意义提出自己的理解。第四章是在前三章基础上的总结,在回应摩崖石刻群修建时间、艺术风格、佛教元素所占地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孔望山的摩崖石刻群的文化价值及影响,对原有佛教唯一传播途径“陆路说”进行补充,全面还原佛教在汉地初步传播全貌。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949;K879.3
【部分图文】: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研究


(左大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传江;;孔望山摩崖石刻研究三十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寇彬堂;;孔望山摩崖石刻新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李传江;赵传荣;;从孔望山石刻艺术看我国上古时期的吹奏乐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绳俐;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4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84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