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美”之涌现与领会
本文关键词:“道一美”之涌现与领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美”一词是在近年来道教美学研究中提出的,而原典古籍中没有这个词,却并不表示古人没有这样的观念。“道”是打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的金钥匙,是通往思想丛林的通道。沿着这条“道”,我们走进了绚丽而摇曳的思之世界,来到了恍惚而神秘的美之境域。 道是恍惚混成的构成性境域,美栖居于道之中;因而,“道—美”就是指居住于、逗留于恍惚混成之道所开显的构成性境域之中的美。可以说,道是美的本源,而美则是道的一种显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澄明之道境的流溢。这是“道—美”结构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 “道—美”的涌现与领会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问题,涌现总是在领会中涌现,而领会总是对涌现的领会。但“道—美”之涌现是道本身所蕴涵的特性之展现与吐露,侧重于“客观性”;而它的领会则是对它的涌现的观照与体验,侧重于“主观性”。“道—美”不管是涌现也好,还是领会也好,这里还需要专题化讨论审美主体问题。审美主体之存在是确然的,这是“道—美”之涌现的关键;但审美主体之退隐才使“道—美”得以澄亮。
【关键词】:道—美 构成性 境域 涌现 领会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2-3
- 英文摘要3-6
- 序言6-8
- 第一章 道与美8-31
- 第一节 境域构成之道8-16
- (一) 道之源初意蕴8-10
- (二) 道的原发构成性10-12
- (三) 道的构成性维度12-13
- (四) 道的展现与吐露13-16
- 第二节 辉光流溢之美16-23
- (一) 美之究竟16-18
- (二) 美以“象”示(即美之显—象)18-20
- (三) 美是显—象之本身20-22
- (四) 美在体验中显—象22-23
- 第三节 “道—美”之结构问题23-31
- (一) “道—美”=“道”+“美”?24-25
- (二) 美之左邻右舍:真和善25-27
- (三) “大”:“道—美”之嵌合27-31
- 第二章 “道—美”之涌现31-47
- 第四节 “惟恍惟惚”:朦胧之美31-36
- (一) “恍惚”:“道—美”之崭露32-33
- (二) “大象无形”:见(现)与不见33-34
- (三) “澢音”:有声与无声34-36
- 第五节 “冥中见晓”:玄妙之美36-41
- (一) “玄”:妙道之门36-38
- (二) “见晓”:玄妙之美的吐露38-40
- (三) “无”:玄妙之美的特征40-41
- 第六节 “虚室生白”:素朴之美41-47
- (一) “素”和“朴”:“道—美”之吐露42-43
- (二) “白”:素朴之美的涌现43-45
- (三) “真”:素朴之美的特征45-47
- 第三章 “道—美”之领会47-65
- 第七节 “玄览”:观不见之“大象”47-52
- (一) “观”的源初意蕴与“道—美”的直观性47-50
- (二) “目击道存”:“道—美”的直观把握50-52
- 第八节 “大美不言”:聆听天籁之音52-58
- (一) 道之言说与领会53-55
- (二) “听之以心”:“道—美”的直觉把握55-56
- (三) “独闻和焉”:倾听天籁之音56-58
- 第九节 “吾丧我”:审美观照之主体退隐58-65
- (一) “吾丧我”:审美主体之给出59-61
- (二) “无己”:审美主体之隐退61-63
- (三) “胡蝶梦”:情景交融中的主体63-65
- 结束语 在林中路上65-67
- [参考文献]67-70
- 后记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士;王晓玲;;美学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周洪;;广告的欲、技、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李慧;曾智;;试析楼盘广告语对语言得体性原则的偏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刘双贵;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J];北方论丛;1999年02期
5 卢佑诚;论“势”——体势、气势、理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军学;;审美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李琳;;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审美取向[J];才智;2012年03期
8 李波;;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霍冬克;;论英语教学中语篇连贯的认知与深层意蕴的解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10 余斌;;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文化因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国瑞;;《讲话》中的文艺学基本原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万军;;色彩:光与影的游戏[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健梅;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刘燕飞;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贺峰;对写实油画中未完成感的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其达;《诗经》的“诗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凯;尼采“孩子”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美;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优;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公益广告的审美性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志刚;论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东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亭;审美教育视域下的当代青年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道一美”之涌现与领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