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4:22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历史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式的政治人物,而他在佛学上的贡献和努力相对来说就很少有人提及。总结而言,他的佛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谭嗣同从佛学的多个方面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其佛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体系化特征,为其同时代的维新志士和后来的有识之士所吸收和借鉴。其次,利用佛学来批判传统儒学,进而直面封建专制下的种种弊病。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三,谭嗣同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论同时代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都平等的“仁—通”的社会理论体系。用平等的佛性批判了不平等的现实世界。第四,谭嗣同的佛学具有鲜明的救世思想,心系天下,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第五,他的佛学思想同其他学术思想相互结合,兼容并包,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具有现代文化的精神。 传统佛教是规劝人们觉悟生存之苦,追求自我解脱,这就在价值意义和社会理想上都表现为消极和出世的一面,而谭嗣同将佛学引入到政治领域来宣扬维新理论,唤醒了国人济世拯民的慈悲心怀,激发了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勇气。他是中国传统佛教近代化的关键人物,为应用佛学的来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他在近代佛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人生”及“社会”两个方面分开来讨论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主体,虽似两个部分,但是其中相互联系和依托。正如在大乘佛学中,出世间法不离于世间法,探讨关于人生的佛学终究是要回归于关于社会的佛学,而关于社会的佛学要有关于人生的佛学做理论前提和基础。本文在以谭嗣同的原著为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给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本文的基本框架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论述谭嗣同如何走向佛学。第二和第三部分从“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介绍谭嗣同的佛学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是谭嗣同论述关于佛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佛学与儒学的相似性和佛学与儒学的不同两个方面。最后是谭嗣同关于佛学与自然科学互通性的一些探索与成果。
【关键词】:谭嗣同 佛学 人生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54;B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1章 谭嗣同如何走向佛学10-15
  • 1.1 个人性格及家庭原因10-11
  • 1.2 社会历史环境11-12
  • 1.3 在变法实践中走向佛学12-15
  • 第2章 谭嗣同关于人生的佛学思想15-26
  • 2.1 “微生灭”的世界观15-18
  • 2.1.1 因缘聚合的“以太”15-17
  • 2.1.2 五蕴皆空17-18
  • 2.2 诸法无我思想18-26
  • 2.2.1 “三世一时”与“一多相容”18-21
  • 2.2.2 “不生不灭”的轮回21-23
  • 2.2.3 由“无我”到“大无畏”23-26
  • 第3章 谭嗣同关于社会的佛学思想26-40
  • 3.1 平等思想26-32
  • 3.1.1 驱除“我执”26-28
  • 3.1.2 众生平等28-31
  • 3.1.3 “同为朋友”31-32
  • 3.2 社会批判32-35
  • 3.2.1 妄生分别之“名”32-34
  • 3.2.2 “劫运”将至34-35
  • 3.3 救世思想35-40
  • 3.3.1 心力解劫运35-38
  • 3.3.2 冲决网罗38-40
  • 第4章 谭嗣同论佛学与儒学的关系40-47
  • 4.1 佛学与儒学的结合40-43
  • 4.1.1 《大学》与唯识、华严二宗40-42
  • 4.1.2 佛与儒在平等上相同42-43
  • 4.2 佛学与儒学的不同43-47
  • 4.2.1 佛统诸教43-45
  • 4.2.2 教主之不同45-47
  • 第5章 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与自然科学47-51
  • 5.1 法界理论与天文学47
  • 5.2 “八识”与人脑构成47-49
  • 5.3 前五识与人的感觉49
  • 5.4 佛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秀俊;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8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