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4-13 22:06
本文关键词: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创立伊始其伦理思想就十分突出。这些思想不仅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道教思想中的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戒律伦理、从善伦理、济世伦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世俗生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为目标。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教伦理中包含着许多和谐思想,仍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说,把道教伦理思想置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背景下来考察,探讨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挖掘这种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教伦理是一种宗教伦理观,其中包含着许多消极因素,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积极引导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是当前重要的宗教问题。 本文就是围绕“为什么要积极引导”和“怎样积极引导”两个问题进行论述。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把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什么”的问题,也是论述其它两个问题的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介绍了关于道教伦理的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道教伦理,包括道教伦理的涵义、主要内容、主要特征;问题之二是对道教伦理社会影响的历史考察,是依据道教本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研究的,分为原始道教时期的社会影响、道教发展与传播时期的社会影响、道教鼎盛时期的社会影响、道教衰落时期的社会影响,其中贯穿着道教伦理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分析“为什么要积极引导”的问题,重点论述和分析了道教伦理中的和谐思想,对道教伦理中的心灵和谐思想、人际和谐思想、生态和谐思想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挖掘,还透析了这些伦理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同时也分析了道教伦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道教伦理的神学性质及神学目的、宿命论及消极悲观的处事态度、功利性及利己性。我们不可忽视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要加以理性的认识。这也是积极引导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缘由。 第三部分是“怎样做”的问题,也是如何积极引导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问题。道教伦理中的和谐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消极因素也需要抑制,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文尝试进行了研究,首先,要正确理解“相适应”的涵义,这也是引导工作的指导方针。其次,对道教伦理的正确定位是积极引导“相适应”的前提,没有此认识,可能会引导过激或走歧路;二是社会制度的保障是“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首先是“相适应”的政策保障;加快宗教立法,提高宗教管理人员的素质,依法管理宗教;同时,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又为“相适应”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社会是个大系统,对道教伦理的引导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三是道教伦理的自我调适是“相适应”的关键之一。道教伦理本身具有自我调适的机制,历史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道教不断的调节其伦理思想以适应社会;学术界加强对道教伦理的理论研究,挖掘和发挥优良资源;道教界对道教伦理主动调适,这是道教伦理实现自我调适的直接推动力。
【关键词】:道教伦理 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2
- (一) 论文选题目的和选题依据9
- (二) 论文研究现状9-11
- (三)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11-12
- 一、关于道教伦理的几个问题12-25
- (一) 什么是道教伦理12-20
- 1. 道教伦理的涵义12-14
- 2. 道教伦理的主要内容14-19
- 3. 道教伦理的主要特征19-20
- (二) 对道教伦理思想社会影响的历史考察20-25
- 1. 原始道教时期的社会影响21-22
- 2. 发展与传播时期的社会影响22-23
- 3. 鼎盛时期的社会影响23-24
- 4. 衰落时期的社会影响24-25
- 二、道教伦理中的和谐思想及消极因素25-38
- (一) 道教伦理中的和谐思想25-35
- 1. 道教伦理中的心灵和谐思想25-28
- 2. 道教伦理中的人际和谐思想28-31
- 3. 道教伦理中的生态和谐思想31-33
- 4. 道教伦理中的人与社会和谐思想33-35
- (二) 道教伦理中的消极因素35-38
- 1. 道教伦理的神学性质36
- 2. 道教伦理的宿命论及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36-37
- 3. 道教伦理的功利性及利己性37-38
- 三、积极引导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38-51
- (一) 对“相适应”涵义的正确理解38-39
- (二) 对道教伦理的正确定位是“相适应”的前提39-42
- 1. 道教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新特点和新变化39-41
- 2. 道教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资源41
- 3. 道教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41-42
- (三) 社会制度的保障是“相适应”的政治基础42-46
- 1. 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政策,首先是政策保障42-43
- 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首先是推进宗教立法、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43-45
- 3. 社会主义体制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45-46
- (四) 道教伦理的自我调适是“相适应”的关键之一46-51
- 1. 道教伦理本身具有自我调适的机制46-47
- 2. 学术界加强理论研究,,挖掘其优良资源47-48
- 3. 道教界应对道教伦理主动调适48-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58
- 后记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詹石窗;论生活道教[J];中国道教;2000年06期
3 宝贵贞;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J];中国道教;2003年03期
4 刘绍云;试论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道德关系[J];中国道教;2004年06期
5 信灵;道教戒律与道德[J];中国道教;2005年01期
6 曹剑波;道教生态思想探微[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7 周作奎,李光富;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J];中国道教;2005年04期
8 王丽英;论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J];中国道教;1999年01期
9 卢波;论道教的劝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杨军;道教伦理观及其现代文化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