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护《中观庄严论》中观“空”与唯识“有”之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0:14
本文关键词:寂护《中观庄严论》中观“空”与唯识“有”之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世所公认大乘佛教主要有两大理论体系,一为中观,一为唯识。此两大理论体系构成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学说派别,即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中观派由龙树所开创,他重视原始佛教中的缘起说,以缘起论解释大乘佛教初期的“般若空”,由此提出八不中道,阐明“缘起性空”之义,故又被称为空宗。瑜伽行派由无著、世亲所开创,其理论特征是“万法唯心,唯识无境”,由于唯识宗将现象界的一切都看做是由心识所变现,不承认有真实的外境,故又被称为有宗。公元六世纪左右,在唯识学说的刺激之下,中观学说开始中兴,形成唯识宗与中观宗对垒的局面。两宗的争论,被称作“空有之争”。“空有之争”有记载可寻的有两次,其一是清辨与护法的“空有之争”。此次争论发生在玄奘旅印之前不久,因此,玄奘对此事有所耳闻。玄奘回国后翻译了清辩的《掌珍论》,,这次争论也随着《掌珍论》的译出延申至汉传佛教中。其二为月称和月官在那烂陀寺的公开辩论。此次辩论是在玄奘、义净离开印度之后,因此,此次争论在汉传佛教中没有相关记载。所幸在藏传佛教中,藏族学者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此次辩论。据《印度佛教史》载,月称与月官的辩论非常激烈,且持续时间很长。争论必定会引起思考的深入,以及理论上相互的借鉴与吸收。公元八世纪,中观派学者寂护著《中观庄严论》,致力于在理论上融合中观“空”和唯识“有”两种思想。寂护首先从破一性和多性开始,承续中观宗一切事物没有独立自性的观点,以中观二谛学说整合中观宗与唯识宗。在胜义谛上讲“性空”,在世俗谛上运用并改造唯识学说。寂护与唯识宗同样否认有外境,但对“识”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一方面,寂护舍弃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只讲六识。另一方面识所认识的对象不是“境”,而是“相”,“相”与“识”相对应,“相”与“识”同属于心,有“识”才有“相”,有“相”必有“识”。因为“相”“识”同体,同属于心,所以“识”可以通过“自证”了知“相”。整篇论著短小精悍,一切呵成,气势非常。全论共九十七个偈颂,有破有立,边破边立,不仅破非佛教派(即“外道”)的学说,也破佛教各教派学说。通过破立,寂护此论在结尾处明确提出其造此论目的:“谁乘二理车,紧握理辔索,是故如实义,获名大乘人。”由此可见寂护造此论的目的就在于融合空有二宗。
【关键词】:中观 唯识 空有之争 《中观庄严论》 空有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2
- 一、 历代藏族学者对《中观庄严论》研究情况概述9-10
- 二、 当代国内研究《中观庄严论》情况10
- 三、 当代国外研究《中观庄严论》情况10
- 四、 研究《中观庄严论》之必要10-11
- 五、 本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11
- 六、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的困境11-12
- 第一章 寂护生平及著作12-21
- 一、 寂护生平12-19
- (一) 藏地传法12-16
- (二) 佛苯之争16-17
- (三) 参与设计桑耶寺修建17-18
- (四) 试度七人出家18
- (五) 寂护之死18-19
- (六) 吐蕃佛法的开启者19
- 二、 寂护的著作19-21
- 第二章 寂护“空有融合”之前奏——“空有之争”21-26
- 一、 空有之争21-22
- 二、 清辩与护法之争22-23
- 三、 月称与月官之争23-26
- 第三章 《中观庄严论》的中观“空”与唯识“有”之融合26-37
- 一、 抉择世俗谛27-34
- (一) 什么是世俗谛27
- (二) 有境无境的辨析27-30
- (三) 抉择识30
- (四) 承认有“自证”30-32
- (五) 从世俗谛批判“唯识”32-34
- 二、 抉择胜义谛34-37
- (一) 何为胜义谛34
- (二) 从胜义谛批判唯识34-35
- (三) 真实胜义与相似胜义35-36
- (四) 空有双运36-37
- 第四章 寂护《中观庄严论》评析及影响37-40
- 一、 寂护《中观庄严论》评析37-38
- 二、 寂护《中观庄严论》的影响38-40
- 参考文献40-41
- 致谢4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劲松;;《中观庄严论》评介[J];法音;2006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寂护《中观庄严论》中观“空”与唯识“有”之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