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和跨文化传播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17 05:16

  本文关键词: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和跨文化传播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跨文化传播是伴随人类成长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研究的核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从而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全球化日益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传播、交流、冲突和理解这些核心问题也日益凸显,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它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软实力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1845年,李提摩太出生于英国,14岁接受洗礼成为浸礼会信徒。1869年,他怀着传播福音的信念来到中国,进行了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李提摩太凭借着自己虔诚的信仰、强健的体魄、宽容、博爱而又执着的性格,采用传教方式本土化、把传教与世俗事务相结合等巧妙策略,将基督教教义连同西方先进文明一并传递给中国人,赢得了一些中国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以及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敬仰,并且成为晚清中国著名的学者、宣传家、政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在近代西方来华人士中是绝无仅有的。李提摩太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目前有关李提摩太的研究较少,从其传教活动来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文章更是被众多学者忽略,本文主要分析了李提摩太一系列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并由此为全球时代下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了一些建议。虽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宗教征服,但是他们同时也传播西学、兴办报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文化侵略”。跨文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异域文化,要用其长避其短。 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跨文化传播”后,以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研究核心的跨文化传播学相继出现,并得到持续发展。围绕跨文化传播能力出现了三种跨文化传播模式,即跨文化传播的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认知模式以及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模式。对这三种模式的理解有助于分析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跨文化传播的行为模式来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他有较高的学识修养,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互动能力和语言表达力、协调能力以及驾驭能力。从跨文化传播的认知模式来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可以克服焦虑、偏见、恐惧、死板、孤独等心理障碍,通过广泛地参与他文化的传播活动来获得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融入所接触的文化。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模式来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他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以积极的态度消除误会、建构意义、营造融洽氛围的能力。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李提摩太的传教策略就可以被看成是跨文化传播策略,可归纳为四大方面:第一是传教方式的本土化,包括使自身与基督教中国化、让中国人向中国人传教以及争取传教活动的合法化;第二是“寻找人上人”,开展文字布道;第三是将传播福音与兴办世俗事物相结合,包括医学布道、赈济灾民、传播西学、创办山西大学、顾问洋务、鼓吹变法;第四是不与其他宗教为敌,经过与其他宗教的接触和了解找到基督教优胜与不足之处,从而帮助他更好地进行传教工作。 全球化作为当代跨文化传播的背景,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但我们不可能拒绝全球化,如果 一个国家不注重传承本国文化,对外传播本国文化,只是一味地接受并吸收外来文化,造成本国文化论陷也是极为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一些合适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优势,又不失掉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从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培植与复兴,完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教学,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媒体。
【关键词】:李提摩太 传教活动 跨文化传播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10-11
  • 1.2 文献综述11-13
  • 1.2.1 关于李提摩太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现状12-13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3-15
  •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3
  • 1.3.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3-15
  • 第2章 李提摩太来华时的社会背景15-20
  • 2.1 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15-17
  • 2.2 李提摩太简介及其来华时基督教传播的阻碍和机遇17-20
  • 2.2.1 李提摩太简介17-18
  • 2.2.2 李提摩太来华时,基督教传播的阻力18
  • 2.2.3 李提摩太来华时,基督教传播的机遇18-20
  • 第3章 跨文化传播概说20-23
  • 3.1 跨文化传播不等同于"文化侵略"20
  • 3.2 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20-23
  • 第4章 李提摩太在传教活动中的跨文化传播技巧与策略23-36
  • 4.1 李提摩太跨文化传播成功的自身因素23-26
  • 4.1.1 虔诚的信仰23
  • 4.1.2 强健的体魄23-24
  • 4.1.3 宽容、博爱而又执着的性格24-26
  • 4.2 传教方式本土化26-28
  • 4.2.1 使自身与基督教中国化26
  • 4.2.2 让中国人向中国人传教26-27
  • 4.2.3 争取传教活动合法化27-28
  • 4.3 "寻找最最上等的人",开展文字布道28-29
  • 4.4 传播福音与兴办世俗事务相结合29-34
  • 4.4.1 医学布道、赈济灾民瓦解偏见与障碍29-31
  • 4.4.2 传播西学31-32
  • 4.4.3 创办山西大学32-33
  • 4.4.4 顾问洋务,鼓吹变法33-34
  • 4.5 不与其他宗教为敌34-36
  • 第5章 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对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启发36-44
  • 5.1 当代中国跨文化传播的背景36-39
  • 5.1.1 全球化36-37
  • 5.1.2 当代中国文化传播面临文化断层37-39
  • 5.2 中国当代李提摩太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39-44
  • 5.2.1 实现传统文化的培植与复兴39-40
  • 5.2.2 完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教学40-42
  • 5.2.3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范的传播体系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媛媛;;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秦屹;杨志伟;;跨越而非超越——好莱坞中国题材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二度编码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姜宝娜;;解析《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化传播[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4 尚亚宁;;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影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5 张昊;徐健;;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6 徐翠;;从跨文化传播看戏曲对外国题材的移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欧阳晖;;中美军队形象影像建构之比较[J];电影评介;2011年14期

8 刘_g;;对艺术跨文化传播功能的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王银芹;汤丹;;文化势能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前哨;2011年08期

10 陈桃;;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从“编码/解码”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他者文化的运用[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贺心颖;;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问题及策略研究[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克勋;;论加强康巴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黄兆媛;;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廓 姜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规划跨文化传播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褚国飞;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需做到问题视域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0年

5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当代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评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孙玉祥;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 主义的人:李提摩太[N];北京日报;2003年

7 袁艳;中外学者研讨跨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4年

8 勇则;清末“鬼子大人”李提摩太[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跨文化传播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杨虎 周婧;“鬼子大人”——李提摩太[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花家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恪_

本文编号:312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2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