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09:11

  本文关键词:《心经》四宗注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从四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对《心经》的注疏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以本宗的思想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将《心经》的思想内容纳入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并力图在各自的佛教教义框架内对《心经》做出诠释。唯识宗窥基等人主要以三性三无性的理论来诠释般若“空”义;华严宗法藏则以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思想论证了空色无异即同的关系;禅宗慧忠等人则以禅宗的自心为轴心,将万法的有与空完全归入于自心生灭的变化中;天台宗明旷的注疏虽然大都局限于名词释义,但鲜明地带有天台宗三谛圆融思想的色彩。这表明诸宗表面上是对《心经》进行注疏,但实际的目的都是以此来表达本宗的思想和观点。 虽然诸宗在注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同属大乘的四宗却都一致肯定了大乘的基本思想和观点。“缘起性空”是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心经》赖以确立其“空”的理论基础。诸宗在诠释《心经》“空”义的时候,虽然具体的思想内容各不相同,但在一般抽象的意义上,诸宗在原则上都接受了“缘起性空”的思想。唯识宗的三无性思想虽然与般若性空思想不完全相同,但其中的依他执生无自性的思想观点与缘起性空的思想基本无异。在华严宗法藏的法界缘起体系中,依缘而起,依缘而灭,因缘起而无自性的思想原则基本上是缘起性空思想的反映。禅宗以自心的生生灭灭来解释法的空与有,虽然没有涉及缘起性空的思想,但禅宗在原则上也并不否认缘起性空的观点。天台宗明旷的空、假、中、三谛,其中空和假的理论就是依缘起性空的思想而来。 四宗认为,《心经》最后的咒语是对《心经》胜用的总结,《心经》本身即有咒的作用或功能,而此咒用凝结于最后的咒语之中。因此,《心经》本身的功用与咒无别。但不能据此就得出《心经》是一部咒经。
【关键词】:《心经》 般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导论6-10
  • 第二章 《心经》译本与注疏本10-20
  • 第一节 译本略稽10-16
  • 第二节 注疏本简介16-20
  • 第三章 般若思潮与《心经》宗义20-29
  • 第四章 《心经》词文通释比较29-54
  • 第一节 《心经》题释比较29-33
  • 第二节《心经》词文释义比较33-54
  • 第五章 诸宗诠释“空”义54-73
  • 第一节 《心经》“空”义探源54-57
  • 第二节 窥基等人对“空”的诠释57-64
  • 第三节 法藏对“空”的诠释64-67
  • 第四节 慧忠等人对“空”的诠释67-70
  • 第五节 诸宗“空”义思想异同70-73
  • 第六章 诸宗诠释“无十二因缘、无四谛”义73-82
  •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73-77
  • 第二节 法藏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77-79
  •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79-81
  • 第四节 诸宗“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思想异同81-82
  • 第七章 诸宗诠释“无智亦无得”义82-91
  •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82-85
  • 第二节 法藏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85-87
  •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87-88
  • 第四节 诸宗“无智亦无得”思想异同88-91
  • 第八章 《幽赞》中的菩萨行91-109
  • 第一节 修行者的根性考量91-93
  • 第二节 唯识五位修行93-100
  • 第三节 唯识五位的相状分析100-102
  • 第四节 唯识五重观及其特点102-106
  • 第五节 唯识菩萨修行模式的特点106-109
  • 第九章 结语109-112
  • 主要参考资料112-11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丛明超;《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心经》四宗注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2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8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