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女传教士在甘新大道沿线社会(1923-1936)
发布时间:2017-04-18 09:05
本文关键词:三位女传教士在甘新大道沿线社会(1923-1936),,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23-1936年间,三位内地会女传教士(盖群英、冯贵珠、冯贵石)在甘新大道沿线巡回布道、建立传教站,与当地人密切相处、产生对话,并留存了类似人类学者田野调查日记一般详实的大量记载。本文就是以她们的日记、书信、所发表的文章、自述传记等写作文本为主要依据,观察她们眼中的甘新大道沿线社会和人群。另一方面,笔者还注意到同时期很多考察家、探险者所写的西北旅行笔记和回忆录,并将它们与地方史志、本地档案和资料结合互证,同样作为分析、研究该时期甘新区域社会的文献依据。于是,通过对这些中西文文献和多视角的参照、对比,本文的研究选取了偏重该区域下层社会历史的眼光。 传教士的“在”场,不仅包括她们对当地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表现为她们与当地人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三位女传教士既是观察者,又是行动者。由此,本文以传教士为切入点,将其进入本地社会的过程比喻为异体“植入本地土壤的实验”。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该时期当地多元族群和民众的特性、以及传教士与之形成的关系和互动。 首先,在甘新大道沿线的多元背景下,当地民众生活和习俗的矛盾之处在于开放和封闭、宽容和执拗、热情和乏味。其次,在二三十年代,当地民众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其普遍的精神世界缺乏滋养而亟待改变;同时,当地社会也在孕育文化更新的条件及可能。再次,在当地基层地方社会,军方以暴力方式成为绝对的强势力量,而当地官、绅、商和宗教领袖却处于前者与草根民众之间,难以发挥自身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此,三位传教士形成了本地化的接近策略和处境化的布道方式。其一,她们利用当地的环境频繁且适当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再通过当地人的好奇心和各种连带关系,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其二,她们积极与本地多元族群及其信仰之间对话,彼此产生影响。其三,传教站属于当地社会的自主团体,不仅具有社会服务功能,还发挥着伦理方面的作用。故而,三位女传教士不仅在甘新大道沿线地区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而且有可能从地方权力网络的限制中开拓自己的活动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以三位传教士的记录为中心,观察、认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甘新大道沿线社会的多种面向。若能将当地社会和民众的实际状况动态地再现于纸上,并以传教士的“异体”角度探索当时这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和当地文化的困境及变数,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贡献之所在。
【关键词】:传教士 甘新大道沿线社会 民众 互动 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1;K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4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1-18
- 一、选题缘起11-14
- 二、释题14-18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18-22
- 一、关于区域实证研究18-20
- 二、关于三位女传教士20-22
- 第三节 史料和文献22-27
- 一、传教士的个人著述和文章22-26
- 二、方志和档案26-27
- 三、他人的记载27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7-31
- 一、微观史的方法28-29
- 二、以“土壤”比喻下层社会29-30
- 三、互动范式和异体“植入”的比喻30-31
- 第五节 区域史概述31-34
- 第二章 沿甘新大道的人群和社会34-54
- 第一节 生存空间描述34-39
- 一、河西走廊西段34-37
- 二、新疆东部37-39
- 第二节 风土与人情39-46
- 一、当地人的性情40-42
- 二、不幸者的命运42-46
- 第三节 区域社会内的流动46-54
- 一、中心和中间市场47-49
- 二、基层集镇49-54
- 第三章 传教士进入本地的行动54-71
- 第一节 本地民众对传教士的反应54-59
- 一、本地人自己的“世界”54-56
- 二、民众对传教士的反应56-59
- 第二节 本土化的接近策略59-66
- 一、中国式交往59-61
- 二、地方化策略61-66
- 第三节 肃州传教站66-71
- 一、初建的合法性66-67
- 二、服务功能和角色分析67-69
- 三、引申解读69-71
- 第四章 传教士与本地人的跨文化交流71-82
- 第一节 处境化的布道方式71-78
- 一、传道讲授71-75
- 二、跨宗教相遇75-78
- 第二节 个体的选择78-82
- 一、传教士本人的感受78-79
- 二、当地人自身的选择79-82
- 第五章 传教士身处的地方权力网络82-98
- 第一节 基层权力与公共资源82-87
- 一、官、绅、商的共谋82-85
- 二、宗教权威85-87
- 第二节 军方与当地社会87-93
- 一、军队与本地权力代表87-89
- 二、军方势力与传教士89-93
- 第三节 一场官司93-98
- 结语98-101
- 研究结论98-100
- 学术收获100-101
- 参考文献101-110
- 外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排列)101-104
- 一、传教士三姐妹的著述101-102
- 二、时人著述102
- 三、今人研究著作102-103
- 四、今人研究论文103
- 五、网站103-104
- 中文文献(按成书时间排列)104-110
- 一、本地史料104-105
- 二、时人论著、译著105-106
- 三、今人研究专著、译著106-107
- 四、今人研究论文107-110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10-111
- 一、发表文章110
- 二、学术会议论文110-111
- 后记111-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洪源;;甘肃民国三十二年毁档事件始末[J];发展;2009年02期
2 范丽珠;;中国北方乡村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策略[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6期
3 粟显倬;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转送之西北农业、畜牧业和社会经济考察报告(上)[J];民国档案;2001年02期
4 刘瑛;《西北边荒布道记》及其史料价值[J];西北史地;1997年04期
5 许宪隆;;家族制度与西北穆斯林家族社会[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徐炳三;;从《教务杂志》看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的传教活动[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房建昌;1931—32年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路经新疆的招牌之行[J];法国研究;2001年02期
8 孙武;;曾问吾建议打通甘新大道以畅中苏交通意见书[J];民国档案;2006年02期
9 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10 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三位女传教士在甘新大道沿线社会(1923-1936),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