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5:19
本文关键词: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认为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和审美文化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准备,进入了成熟期,特点是观点丰富、大家纷呈,论述的方面广泛涉及到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心态、美丑辩证观、人格美学、生态美学、美育等重要问题。同时,由于道教在唐代的兴盛,道教的美学思想、审美趣味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审美文化思潮。这为道教美学思想在宋代的继续深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研究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从文化价值上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思想的一种整理、发掘;从学术价值上看,是道教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交叉,它扩展了道教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填补了道教美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今天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正是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对于现实人生的美育也有一定启发作用;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思想的整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也有其特殊意义,尤其是对中、西方宗教美学的平等交流提供了一个可能。 本文主要以隋及初唐、盛唐、唐末五代为分期,整理和论证了道教美学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背景、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及特色。其中,隋及初唐时期,是盛唐道教哲学、美学思想大兴盛的准备阶段。在南北融合的大背景下,道教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对印度佛学的借鉴,极大的增强了道教美学的思辩性,成玄英、李荣的重玄美学就是充分融汇佛、道思想文化后的产物。而魏征、孙思邈也在各自的政治决策和行医生涯中体现出道家、道教的美学智慧和道教人格美学理想。这些准备都为盛唐道教美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强大的政治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使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对各民族的思想文化采取了包容态度,在宗教事务方面也极为开放,这直 接导致了盛唐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经 过了隋及初唐的准备,涉及的问题和层面更为丰富,思考的深度也远远超过了 初唐。其中,司马承祯、张万福、吴揭、唐玄宗、李白、李鉴、张志和等人分 别探讨了审美心态、服饰审美标准、美的本质、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审美时 空观等重要问题,充分体现出道教美学思想在这一阶段的隆盛.相对而言,唐 末五代,是一个总结期。谭峭的《化书》对中国古典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杜光庭对于道教神话、理论、方术、斋醛科仪的研究、重建,既是对道教美 学前期发展的总结,也为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整理,本文得出这样的结 论:即认为道教美学思想反映出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原生状态,它既根源于 老、庄道家美学思想,又对其他各种美学思想兼收并蓄,研究它,是探索中华 民族美学意识之根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隋、唐、五代的道 教美学思想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案例,对于全部道教美学思想研究,也提供了 一种尝试。 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实际上是在对宗教学和美学两个传统基础学科作交叉研 究。这既扩展了道教研究和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同时, 这既是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与同时期为数众多的道教文艺作品的把 握和评价的交叉,,又是哲学的抽象思维方式与审美的形象思维方式的交叉,还 涉及到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与世界其他宗教美学思想之间的横向比较问 题,体现出道教美学思想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特点。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本文探讨的一些道教学者,包括具有道家、道教思 想的艺术家,他们从未进入过美学研究的视野。这些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 通知识分子,如唐玄宗、魏征、张志和、孙思邀等,对于他们美学思想的搜集、 整理,是对道教学和美学研究的有益补充。总而言之,从史的角度去把握道教 美学思想,作特定时期的系统、细部的分析,这在学术界还从未有过。本文力 求填补这一空白,将隋、唐、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较为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隋 唐 五代 道教美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95
【目录】:
- 导言9-16
- 1 道教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价值9-11
- 2 全球化背景下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11-13
- 3 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的特点13-16
- 第一章 隋及初唐道教美学16-59
- 第一节 隋至初唐道教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概况16-19
- 第二节 成玄英:重玄美学19-30
- 一、 以“空”代“无”--对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补偏救弊19-24
- 二、 “妙契重玄”--以重玄为美的人生境界24-27
- 三、 “一中之道”--美育中的重玄之思27-30
- 第三节 李荣:体道之路30-41
- 一、 悟“理”遣教:对《周易》传统美学的创新30-33
- 二、 “文”、“质”与真伪:“真-美”统一论33-36
- 三、 “美成在久”:实修与渐修之道36-41
- 第四节 魏征:政治家的美学智慧41-50
- 一、 真-善-美的理想42-45
- 二、 辩证的审美观45-47
- 三、 虚静无欲的审美心境47-50
- 第五节 孙思邈:医者的美学人格理想50-59
- 一、 “少欲终无事”:守真之道50-53
- 二、 “非分”莫为:炼性之道53-55
- 三、 大医之仁:益世之道55-57
- 四、 余论57-59
- 第二章 盛唐的道教美学思想59-130
- 第一节 盛唐道教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概况59-62
- 第二节 司马承祯:“坐忘”中的美感体验62-73
- 一、 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对“道”美的肯定62-65
- 二、 “坐忘”的审美心态与“修心”的自我“内炼”标准65-69
- 三、 艺术化的人生与隐逸情趣69-72
- 四、 余论72-73
- 第三节 张万福:法服中的美学思想73-81
- 一、 法服与道教伦理美学观74-77
- 二、 “暂假衣服,随机设教”的美育思想77-81
- 第四节 吴筠:“神仙可学”的至美境界81-90
- 一、 “生-美”与“神仙可学”82-86
- 二、 “道反于俗”的宗教审美观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的结合86-90
- 第五节 玄宗:帝王的“妙本”观90-99
- 一、 “虚无者,妙本之体”:道教美学本体论91-93
- 二、 “自然者,妙本之性”:道教美学审美标准93-95
- 三、 “服之美者在于当”:由崇尚“自然”衍生的服饰审美标准95-99
- 第六节 李白:诗人的“清真”之趣99-108
- 一、 诗贵“清真”的美学主张100-104
- 二、 寄情山林的道教美学趣味104-108
- 第七节 李筌:《阴符经》中的生态美论108-120
- 一、 “贼”、“盗”思想与道教生态美学观109-114
- 二、 《阴符经》及注疏中的道教辩证美恶论114-120
- 第八节 张志和:隐者的审美时空观120-130
- 一、 “暂有”与“长无”:审美时空观121-123
- 二、 “玄”与“真”:道性之美123-127
- 三、 拥抱自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127-129
- 四、 余论129-130
- 第三章 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130-157
- 第一节 唐末五代道教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概况130-132
- 第二节 谭峭:《化书》的审美内涵132-145
- 一、 “真”与“信”:对“内美”的强调133-136
- 二、 以“道”化人与以“艺”化人:美感教育136-139
- 三、 “忘笔知书”:艺术技巧论139-142
- 四、 “不能者听”:虚静的审美心态142-145
- 第三节 杜光庭:总结者的美学之思145-157
- 一、 “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虚静的审美心境146-149
- 二、 “无味”之味与“乐饵非久”149-153
- 三、 “生-美”与“善-美”153-156
- 四、 余论156-157
- 结语157-161
- 参考书目161-166
- 后记16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巧玲;道教风水与美学[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园园;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邹婧;佛教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