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因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3:42
百年来,我国因明的发展跌宕起伏,自1982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抢救因明座谈会之后,“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便成了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基于我国近现代学者对吕澂因明的研究以及笔者对吕澂因明著作的研究,本文对吕澂因明研究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认为吕澂的因明研究方法有其独特的形成背景,他分别受到了清代、民国、西方和日本的学风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吕澂精通藏、梵、巴利语等,所以在研究因明的过程当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优势,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吕澂的汉藏因明著作和汉藏因明的相关理论,并对汉藏因明进行了的区分,同时,文章还特别介绍了汉传因明与唯识学的关系并梳理了吕澂研究唯识辩证法时所运用的相关因明知识。最后,文章将吕澂先生在学界的正负评价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分析了原因,吕澂先生不仅是位因明学家,同时也是位翻译家、教育家、美学家,所以吕澂先生的相关著作中都涉及了因明的知识,笔者将因明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作用梳理出来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吕澂先生对因明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汉藏因明发展道路上的明灯。文章将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吕澂先生的经历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和...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目的
1.1.3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2章 吕澂因明研究概述
2.1 因明概念及相关内涵
2.1.1 “因明”的多种理解
2.1.2 对因明论式的理解
2.1.3 印度逻辑和佛教逻辑
2.2 吕澂的因明研究方法形成背景
2.2.1 清代民国时期学风余波
2.2.2 西方实证主义思潮影响
2.2.3 日本考证辨伪治学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吕澂对藏传因明的研究
3.1 吕澂的藏传因明著作及观点
3.1.1 《西藏佛学原论》
3.1.2 《西藏所传的因明》
3.2 藏传因明的特点
3.2.1 创造了“堆札”式的学习方法
3.2.2 创建并发展了应成式
3.2.3 组织发展了量论体系
3.3 汉、藏因明的不同
3.3.1 依据的典籍不同
3.3.2 论式的结构不同
3.3.3 因三相的定义不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吕澂对汉传因明的研究
4.1 吕澂的汉传因明著作及观点
4.1.1 《集量论释略抄》
4.1.2 《正理门论本证文》
4.1.3 《因明纲要》
4.2 吕澂的唯识辩证法研究
4.2.1 唯识辩证法与佛家辩证法
4.2.2 唯识辩证法的发展走向
4.2.3 辨析玄奘的“真唯识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价值
5.1 学界对吕澂的评价
5.1.1 正面评价
5.1.2 负面评价
5.2 吕澂因明思想的现代意义
5.2.1 建立“唯识美学”体系
5.2.2 推动因明研究进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印度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J]. 张忠义,张家龙. 哲学研究. 2017(02)
[2]批判的佛学何以可能——吕澂后期思想探微[J]. 丁海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3]連続性と非連続性——呂澂の中国大乗仏教批判について[J]. 張文良.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吕澂“唯识美学”——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探路者[J]. 刘颜玲. 理论月刊. 2011(07)
[5]吕澂《印度佛学史》略考[J]. 丁海虎. 五台山研究. 2011(01)
[6]二十唯识白话译本[J]. 吕澂,肖永明. 世界哲学. 2009(01)
[7]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的异同[J]. 祁顺来. 中国藏学. 2008(01)
[8]吕澄是谁?——汉语佛学界最严重的遗忘[J]. 李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贡献[J]. 姚南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J]. 姚南强. 哲学研究. 1989(11)
博士论文
[1]佛教逻辑比较研究[D]. 黄志强.中国人民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吕澂佛学心性思想研究[D]. 喻质昭.西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87734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目的
1.1.3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2章 吕澂因明研究概述
2.1 因明概念及相关内涵
2.1.1 “因明”的多种理解
2.1.2 对因明论式的理解
2.1.3 印度逻辑和佛教逻辑
2.2 吕澂的因明研究方法形成背景
2.2.1 清代民国时期学风余波
2.2.2 西方实证主义思潮影响
2.2.3 日本考证辨伪治学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吕澂对藏传因明的研究
3.1 吕澂的藏传因明著作及观点
3.1.1 《西藏佛学原论》
3.1.2 《西藏所传的因明》
3.2 藏传因明的特点
3.2.1 创造了“堆札”式的学习方法
3.2.2 创建并发展了应成式
3.2.3 组织发展了量论体系
3.3 汉、藏因明的不同
3.3.1 依据的典籍不同
3.3.2 论式的结构不同
3.3.3 因三相的定义不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吕澂对汉传因明的研究
4.1 吕澂的汉传因明著作及观点
4.1.1 《集量论释略抄》
4.1.2 《正理门论本证文》
4.1.3 《因明纲要》
4.2 吕澂的唯识辩证法研究
4.2.1 唯识辩证法与佛家辩证法
4.2.2 唯识辩证法的发展走向
4.2.3 辨析玄奘的“真唯识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价值
5.1 学界对吕澂的评价
5.1.1 正面评价
5.1.2 负面评价
5.2 吕澂因明思想的现代意义
5.2.1 建立“唯识美学”体系
5.2.2 推动因明研究进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印度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J]. 张忠义,张家龙. 哲学研究. 2017(02)
[2]批判的佛学何以可能——吕澂后期思想探微[J]. 丁海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3]連続性と非連続性——呂澂の中国大乗仏教批判について[J]. 張文良.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吕澂“唯识美学”——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探路者[J]. 刘颜玲. 理论月刊. 2011(07)
[5]吕澂《印度佛学史》略考[J]. 丁海虎. 五台山研究. 2011(01)
[6]二十唯识白话译本[J]. 吕澂,肖永明. 世界哲学. 2009(01)
[7]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的异同[J]. 祁顺来. 中国藏学. 2008(01)
[8]吕澄是谁?——汉语佛学界最严重的遗忘[J]. 李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贡献[J]. 姚南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J]. 姚南强. 哲学研究. 1989(11)
博士论文
[1]佛教逻辑比较研究[D]. 黄志强.中国人民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吕澂佛学心性思想研究[D]. 喻质昭.西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87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8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