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人性道统论

发布时间:2017-04-24 05:04

  本文关键词:人性道统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认为,我们与其把哲学思考的重点放在心性、真理、本体这些主题上,还不如放在一个更为“表层”的问题上:这就是如何使人人都有面目。人类发展至今,真正显示出自身面目的人非常少。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这样的人,通过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面目“自明”,并能对其所处文化中的人的面目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刻画”,而一个不能为人们刻画面目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哲学家。一代代哲学家的成绩所在,就是越来越细致的刻画出人的面目。本文正是要展示这样一个为人刻画面目的历程,我把这个历程称为“人性道统”。 本文的导论围绕着“人性”展开。“人性”是一种“仪式”,各种人性的材料通过这个仪式产生出善或恶的效果。这种仪式就是人的面目,仪式的清晰或模糊决定了人的面目的清晰或模糊,各国哲学家都在像艺术家一样努力刻画出更为清晰的面目。本文认为“文化自觉”首先就应是面目的自明。刻画面目需要特定的人性技术,不同的文化则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由此也刻画出不同的人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德性分析法,德性为本文的基本分析单位,以生方辅方为其度量,具有对称/强制力-等值/自明的结构,也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 人性仪式具有特定的结构,这就是人性结构。本文通过对莫斯的“礼物”的讨论,显示了人性具有对称/强制力-等值/自明的结构,但是人性与一般德性的不同在于,人性是通过强制力的外置形成,而强制力的外置,使得宗教得以产生,这就是宗教的人性起源。同时,强制力的外置导致人性分化为天下式人性和世界式人性,人性由此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结构。人性结构的差异显著的表现在不同文明的“政教关系”中,比如中国的政教关系具有“联接”的特征,而西方文化则带有神性的分离的特征。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应该重视这种不同。 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人性仪式,不同的人也有人性上的差异,这样就构成了一种“人性社会”。人性社会不仅包括人,也包含人所创造的“物”。而无论是人或物,都包含了特定人性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人性之正”,本文通过王国维的“境界说”、徐复观有关文体论的讨论,揭示了作者、文章和人性社会的关系。本文区分了自然差异和人性差异,指出人没有选择善恶的自由,而只有选择人性仪式的自由,而这正是哲学家的努力方向。而犹太教与基督教对人性仪式的不同选择造成了宗教重新起源和不断起源的现象,宗教家也扮演了刻画面目的角色。 哲学家越来越细致的面目刻画,是一个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人性技术。我们在第三章指出,孔子儒学的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为人刻画面目的“自明之教”,这种自明之教在不同方面显示了特殊的人性技术,这也是我们今天真正需要发扬的。本文通过对BEING译法的辨别,展示了苏格拉底前后,西方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西方人性技术的传统,指出本体论的思想并不存在于中国哲学。 各种文明处在不断的接触中,这种接触势必使其人性仪式相互影响。在同一文化内部,如儒家和道家,就有这样融合的现象。不同文化间的人性融合现象也十分醒目。本文借用古代天文学的成果建立了“天极—极星—众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展示了魏晋玄学的人性特征及其后佛教在中国的人性变化,并指出印顺法师有关大乘三系的划分是缺少根据的。本文指出,人性的融合,推动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个人人性宗教或信仰的发展,而这也是面目细致化的必然趋势。 宋明理学和基督新教的发展是面目细致化趋势的进一步表达,文化或宗教的个人化倾向越发明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更说明了这一点。而作为这一趋势发展成果的知识分子,不应满足于自身的地位,而应该进一步推进这一趋势,使更多的人获得清晰的面目。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则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一契机的直接结果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性社会。但是这中间还有若干矛盾未能解决,当代中国宗教所面临的问题反应了这一情况。
【关键词】:人性仪式 人性技术 人性结构 人性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1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人性道统论》上编——人性论11-128
  • 导论 仪式人性论11-50
  • 第一节 哲学作为一种艺术11-18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18-50
  • 一 有关人性的七个问题18-45
  • 二 德性分析法45-50
  • 第一章 人性结构论50-88
  • 第一节 文心与风俗50-55
  • 第二节 宗教的人性起源55-67
  • 一 礼物与人性55-59
  • 二 人性的形成与宗教起源59-67
  • 第三节 礼制与中国政教关系67-88
  • 一 道术与权力68-75
  • 二 异邦与异教75-81
  • 三 安分与守法81-83
  • 四 制度变迁中的人性83-88
  • 第二章 人性社会学88-128
  • 第一节 人性的社会88-101
  • 一 具体的人性88-90
  • 二 人性的社会90-96
  • 三 自明为美96-97
  • 四 境界说中的人性97-101
  • 第二节 人性社会中的文体与文心101-110
  • 一 善鸣者101-103
  • 二 文体的争论103-108
  • 三 论风骨108-110
  • 第三节 人性的差异与宗教的重新起源110-128
  • 一 公民宗教111-115
  • 二 卢梭问题115-119
  • 三 宗教的重新起源119-128
  • 《人性道统论》下编——道统论128-252
  • 第三章 人性的技术128-175
  • 第一节 人的专史128-134
  • 第二节 西方人性的建立134-150
  • 一 从魏晋清谈说起134-136
  • 二 BEING与西方人性的建立136-150
  • 第三节 王霸分制论150-175
  • 一 殷周之际150-155
  • 二 礼崩乐坏155-158
  • 三 自明之教158-163
  • 四 一阴一阳163-168
  • 五 王霸分制168-175
  • 第四章 人性的融合175-218
  • 第一节 思想的纯形与道家人性175-179
  • 第二节 道统观的变化179-189
  • 一 天人感应179-184
  • 二 天文学的发展与言意之辨184-189
  • 第三节 含蓄佛性论189-218
  • 一 佛教产生的人性社会及佛教的人性特点191-201
  • 二 佛教的“进入天下”201-212
  • 三 禅宗的特点与佛教在中国的角色212-218
  • 第五章 知识分子与人性社会218-252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三种定位218-223
  • 第二节 信仰个体化的进一步发展223-237
  • 一 主宰之儒的出现223-234
  • 二 新教与宗教的私人化234-237
  •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性社会简析237-252
  • 一 人人有面目237-242
  • 二 新民主主义的人性社会242-248
  • 三 当代中国宗教及其管理248-250
  • 结语250-252
  • 参考文献252-261
  • 著作类252-258
  • 论文类258-261
  • 附录 《人性道统论》图谱261-264
  • 后记264-265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乔晓光;;太阳,符号的信息——不同民族中的太阳文化观[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锡章;龙泉明;;文化模式的内在规定与制约——“五四”与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比较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N];文汇报;2007年

2 庄园;那一种桎梏[N];广西日报;2005年

3 钟沛璋;奇女 奇想 奇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郝青;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祝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何哲生;蜀韵长歌[N];美术报;2011年

6 张国星;文学研究应有怎样的态度[N];解放日报;2011年

7 杜国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城市审美文化建设 呼唤高素质美术教育[N];中国艺术报;2003年

8 代丽丹;从多神崇拜到独一之神[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振;人性道统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过元琛;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D];复旦大学;2010年

4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婧婧;以《西游记》为代表分析中国神话小说的人本主义[D];云南大学;2012年

2 黄文雁;屈原神性思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朱静;当代意识下的英雄乐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彦;从婚姻、教育看魏晋妇女社会地位[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玲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荒诞主题[D];湘潭大学;2011年

6 张丽芳;论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人杰;新时期美术图像的主体性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何延华;多元文化的碰撞、互动与融合——红柯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赛男;论梅娘小说的三大主题—情爱、人性与儿童[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人性道统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3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