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05:18
  丁光训1915年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受他们的影响,丁光训大学毕业便开始从事基督教青年会学生工作,1952年担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1980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作为中国基督教的领袖,他不仅肩负着中国基督教教会和神学思想建设的重任,同时还带领广大信徒走爱国爱教的道路。丁光训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他的信仰,奉献给了中国基督教。被公认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基督教神学家。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的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面临着生死抉择,由吴耀宗等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所发起的“三自”(即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其目的在于中国基督教要摆脱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使中国的教会能够真正的实现独立自主,丁光训积极参与吴耀宗发起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基督教遭到“左”的错误思潮的冲击,宗教活动被迫中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使丁光训敏锐地认识到,发端于五十年代的“三自爱国运动”...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系统分析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二、丁光训与基督教的渊源
    (一)受家庭影响确立基督教信仰
    (二)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到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
    (三)创办金陵协和神学院
    (四)长期担任全国基督教“两会”领导人
三、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三自爱国运动”的兴起
    (二)改革开放,纠正“左”的错误
        1、必须客观地分析宗教的根源
        2、应当全面地界定宗教的本质
        3、必须正确地评价宗教的功能和作用
        4、应当科学地分析宗教的历史进程
四、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内容
    (一)基督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政治上的适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思想上的适应:对基督教教义、教规作出契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阐释
        3、行动上的适应:改变“洋教”形象自主办理宗教事业
    (二)基督教应加强神学思想建设
        1、如何解释《圣经》
        2、如何理解上帝
        3、何谓“因信称义”
    (三)基督教应摆脱国外差会的控制走“三自爱国”道路
五、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方向
    (二)当代中国基督教中国化的着力点
        1、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2、重视发挥宗教界爱国人士的作用
        3、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4、注重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
    (三)基督教中国化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以及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丁光训主教对中国教会的愿景[J]. 沈学彬.  天风. 2018(01)
[2]丁光训主教对基督教中国化的贡献[J]. 郑松.  中国宗教. 2017(11)
[3]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基督教中国化[J]. 沈学彬.  天风. 2017(11)
[4]丁光训“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研究——处境意识、神学思考与道路抉择[J]. 张志刚.  世界宗教研究. 2017(05)
[5]丁光训主教开启的一个对外窗口——爱德基金会[J]. 张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3)
[6]丁光训主教与基督教中国化[J]. 沈学彬.  中国宗教. 2017(04)
[7]纪念爱国爱教的典范 丁光训主教——在纪念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王作安.  天风. 2015(11)
[8]一位传播爱的使者——怀念丁光训主教[J]. 国祥.  天风. 2015(10)
[9]积极引导宗教 做好四个“必须”[J]. 卓新平.  大理学院学报. 2015(07)
[10]丁光训主教对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反思[J]. 文革.  中国宗教. 2014(09)



本文编号:3246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46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