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从梵汉对勘看早期般若经“法身”思想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24 16:35
  印度大乘佛教中流行的"法身"概念,在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般若文献不同版本的考察发现,"法身"是由见佛语境下的"法"或"法性"发展而来的,而在早期部派佛教中,"见法即见佛"的观念即已十分流行——这里的"法",指的是佛陀所宣说的"缘起"。"法身"概念的最初成立,是借助kāya一词的双关含义:既有"身"的涵义,也意指"集合"。这样,若称"法的集合",内涵上与"见法即见佛"中的"法"并无差异,但若同时指称"法身",则引入了实指的身体之观念。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的“法身”
二、小品般若文献中的“法身”
三、大品般若文献中的“法性”与“法身”
    (一)平行文本中的“法性”(dharmatā) 与“法身”(dharmakāya)
    (二)《放光经》中唯一的“法身”再考
四、《金刚经》中的见佛“法身”
五、从“法”“法性”到“法身”的嬗变
    (一)见佛语境中的“法”或“法性”到“法身”之转变
    (二)kāya的多义性与“法性”到“法身”的转变
    (三) 见佛语境中的色身与法身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部派佛教“无为法”之争与《般若经》中“实相”相关概念的成立[J]. 赵文.  世界哲学. 2020(02)



本文编号:3247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47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