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末法思想与邺下刻经流布
发布时间:2021-07-06 06:49
佛法住世可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阶段。中国末法观念始兴于公元四世纪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六世纪以后广为流行,并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刻经,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和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两大刻经密集分布区域。北齐的刻经在形式和功能上不仅继承了早前彰显、诵读、禅观乃至修积功德等目的,更赋予其以护持佛法、保存经像、以备法灭的重要内涵。北齐刻经影响深远,无论是北京房山云居寺刻经、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以及四川都江堰刻经,都可发现邺下僧人的影响及末法思想的传承。
【文章来源】:华夏考古.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北凉白双□塔题铭(拓片选自《北凉石塔研究》图20)
末法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佛法衰败,众恶泛滥,邪魔外道破坏佛法,毁经灭像,摧残信众。开凿于山崖河畔的河西地区早期石窟寺除用于禅修、礼拜和日常起居外,另一重要功能就是长久保存,这在北凉皇室开凿的凉州石窟中初显端倪。“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効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12]
山东与河北地区的刻经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由于两地间交流的频繁,其本质上却存在诸多内在的联系。近年来很多学者围绕着僧安道一、唐邕等开窟刻经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及参与者的一系列研究,使得我们可以管窥到中原北方地区北朝晚期刻经事业的诸多现象。概括而言,北朝晚期的刻经在形式和功能上不仅继承了早前彰显、诵读、禅观乃至修积功德等目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它结合了当时的历史和宗教背景,赋予刻经以护持佛法、保存经像、以备法灭的重要内涵。这一功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并在实物证据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山东铁山《石颂》云:“今镌搆逢劫火而莫烧……金石常存……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22] (图三)而邯郸北响堂南洞外的《唐邕刻经碑》更是详尽提出了时值末世,简帛皮纸均难长存,为护法存经,发愿于名山大川尽勒佛经,以期永世不绝,其文称:“晋昌郡开国公唐邕……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湘有坏,简策非久,金碟难求,皮纸易灭。于是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于鼓山之所,写《维摩诘经》一部,《胜蔓经》一部,《孛经》一部,《弥勒成佛经》一部。起天统四年三月一日,尽武平三年岁次壬辰五月二十八日……山从水火,此方无坏……”[23]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邺城佛教考古的主要发现与收获[J]. 何利群. 西部考古. 2017(01)
[2]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J]. 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郭济桥. 考古. 2013 (07)
[3]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J]. 李裕群. 考古学报. 2012(01)
[4]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遗址的勘探与发掘[J]. 朱岩石,何利群,郭济桥,艾力江. 考古. 2010(07)
[5]关于河南省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的造像与刻经[J]. 王振国. 敦煌研究. 2003(05)
[6]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J]. 张总,王保平. 文物. 2003 (05)
[7]房山石经之源与静琬的传承[J]. 罗炤. 文物. 2003 (03)
[8]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J]. 李裕群. 考古学报. 1997(04)
[9]河北曲阳八会寺隋代刻经龛[J]. 刘建华. 文物. 1995(05)
[10]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J]. 杨宝顺. 文物. 1988(04)
本文编号:3267756
【文章来源】:华夏考古.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北凉白双□塔题铭(拓片选自《北凉石塔研究》图20)
末法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佛法衰败,众恶泛滥,邪魔外道破坏佛法,毁经灭像,摧残信众。开凿于山崖河畔的河西地区早期石窟寺除用于禅修、礼拜和日常起居外,另一重要功能就是长久保存,这在北凉皇室开凿的凉州石窟中初显端倪。“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効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12]
山东与河北地区的刻经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由于两地间交流的频繁,其本质上却存在诸多内在的联系。近年来很多学者围绕着僧安道一、唐邕等开窟刻经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及参与者的一系列研究,使得我们可以管窥到中原北方地区北朝晚期刻经事业的诸多现象。概括而言,北朝晚期的刻经在形式和功能上不仅继承了早前彰显、诵读、禅观乃至修积功德等目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它结合了当时的历史和宗教背景,赋予刻经以护持佛法、保存经像、以备法灭的重要内涵。这一功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并在实物证据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山东铁山《石颂》云:“今镌搆逢劫火而莫烧……金石常存……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22] (图三)而邯郸北响堂南洞外的《唐邕刻经碑》更是详尽提出了时值末世,简帛皮纸均难长存,为护法存经,发愿于名山大川尽勒佛经,以期永世不绝,其文称:“晋昌郡开国公唐邕……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湘有坏,简策非久,金碟难求,皮纸易灭。于是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于鼓山之所,写《维摩诘经》一部,《胜蔓经》一部,《孛经》一部,《弥勒成佛经》一部。起天统四年三月一日,尽武平三年岁次壬辰五月二十八日……山从水火,此方无坏……”[23]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邺城佛教考古的主要发现与收获[J]. 何利群. 西部考古. 2017(01)
[2]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J]. 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郭济桥. 考古. 2013 (07)
[3]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J]. 李裕群. 考古学报. 2012(01)
[4]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遗址的勘探与发掘[J]. 朱岩石,何利群,郭济桥,艾力江. 考古. 2010(07)
[5]关于河南省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的造像与刻经[J]. 王振国. 敦煌研究. 2003(05)
[6]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J]. 张总,王保平. 文物. 2003 (05)
[7]房山石经之源与静琬的传承[J]. 罗炤. 文物. 2003 (03)
[8]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J]. 李裕群. 考古学报. 1997(04)
[9]河北曲阳八会寺隋代刻经龛[J]. 刘建华. 文物. 1995(05)
[10]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J]. 杨宝顺. 文物. 1988(04)
本文编号:326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6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