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12:31
李西月的《道德经注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李西月的生平,又对李西月著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证与辨析,再从丹道理论、哲学思想以及诠释特色三个方面对《道德经注释》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对李西月生平及其著作等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与考辨,主要分歧为《中华道教大辞典》中记载宋时有一李涵虚,著有《九层炼心》。但综合李西月的生平、师承关系以及著作情况,可知李西月的确是清代人。宋代或许有一李涵虚,但《九层炼心》则为清代李西月的著作。至于《道德经注释》的作者是否为李西月,其分歧主要在于白白子与李西月是否为一人,经考证也确定是李西月的作品。《道德经注释》是李西月重要的内丹学著作,通过对性命论、三宝论、修炼论三个方面的考察可知,李西月的内丹学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这一体系吸收并总结多家理论融汇而成,如儒家朱熹的理学思想,孙教鸾一系的炼心之法,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修炼功夫等,并将内丹学修炼途径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性命论为内丹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三宝论是内丹学思想的药物基础,而修炼论则是李西月内丹功法的具体展现。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梳理,我们发现,李西月的丹法理论并未涉及男女双修的内容。李西月《道德经注...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李西月生平著述辨析
第一节 生平简介
第二节 著述辨析
第二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丹道理论
第一节 性命论
一、“性命”理论
二、“性命”关系
第二节 三宝论
一、药物分类
二、药物理论
第三节 修炼论
一、修炼原理
二、修炼程序
第三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道论
一、道之体
二、道之用
第二节 阴阳论
一、阴阳概念
二、阴阳理论
第三节 心性论
一、元性与真心
二、心性功夫
第四节 修治论
一、修身与治国的内涵
二、修身与治国的关系
第四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
第一节 以老解老
一、以经文解老
二、以经义解老
第二节 以丹解老
一、以丹经解老
二、以丹道理论解老
第三节 以儒解老
一、以儒家经典解老
二、以儒家思想解老
第四节 以易解老
一、引《经》《传》以解老
二、以《周易》理论解老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书籍
二、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静与清净: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两个致思向度——以杜光庭思想为视角[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16(09)
[2]尹志平《道德经》诠释理论探析[J]. 赵卫东. 宗教学研究. 2016(03)
[3]白玉蟾金丹派南宗与朱熹理学关系新考[J]. 盖建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4]自爱不自贵——老子生命观思想辩正[J]. 罗祥相. 人文杂志. 2012(05)
[5]大西江派仙学述要[J]. 龚鹏程.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7)
[6]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J]. 罗安宪. 探索与争鸣. 2010(06)
[7]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及其科学依据[J]. 霍克功. 世界宗教研究. 2007(02)
[8]理气双重的审视维度和价值旨趣——朱熹性命之学研究[J]. 魏义霞.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9]经典诠释与老学研究[J]. 刘固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0]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05(05)
博士论文
[1]近代老学研究[D]. 李程.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陆西星丹道哲学思想研究[D]. 魏泽吉.山东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6358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李西月生平著述辨析
第一节 生平简介
第二节 著述辨析
第二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丹道理论
第一节 性命论
一、“性命”理论
二、“性命”关系
第二节 三宝论
一、药物分类
二、药物理论
第三节 修炼论
一、修炼原理
二、修炼程序
第三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道论
一、道之体
二、道之用
第二节 阴阳论
一、阴阳概念
二、阴阳理论
第三节 心性论
一、元性与真心
二、心性功夫
第四节 修治论
一、修身与治国的内涵
二、修身与治国的关系
第四章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
第一节 以老解老
一、以经文解老
二、以经义解老
第二节 以丹解老
一、以丹经解老
二、以丹道理论解老
第三节 以儒解老
一、以儒家经典解老
二、以儒家思想解老
第四节 以易解老
一、引《经》《传》以解老
二、以《周易》理论解老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书籍
二、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静与清净: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两个致思向度——以杜光庭思想为视角[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16(09)
[2]尹志平《道德经》诠释理论探析[J]. 赵卫东. 宗教学研究. 2016(03)
[3]白玉蟾金丹派南宗与朱熹理学关系新考[J]. 盖建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4]自爱不自贵——老子生命观思想辩正[J]. 罗祥相. 人文杂志. 2012(05)
[5]大西江派仙学述要[J]. 龚鹏程.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7)
[6]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J]. 罗安宪. 探索与争鸣. 2010(06)
[7]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及其科学依据[J]. 霍克功. 世界宗教研究. 2007(02)
[8]理气双重的审视维度和价值旨趣——朱熹性命之学研究[J]. 魏义霞.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9]经典诠释与老学研究[J]. 刘固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0]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05(05)
博士论文
[1]近代老学研究[D]. 李程.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陆西星丹道哲学思想研究[D]. 魏泽吉.山东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6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6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