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谱系演化与古代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17-04-30 20:22
本文关键词:神话谱系演化与古代社会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方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维柯最早关注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并将人类各民族的产生、发展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摩尔根、泰勒和弗雷泽表达了世界各地的神话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单线进化过程;博厄斯等表达了世界各地神话不可比的文化相对论思想;弗洛伊德立足精神分析将神话产生原因归诸性本能;涂尔干将社会类型与各时期所代表的神相对应;马林诺夫斯基强调神话的社会与心理功能;列维-布留尔及列维-斯特劳斯主张从结构入手分析神话;缪勒则将神话的产生归因于语言。 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分析神话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指出,神话由社会存在决定,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制约。 中国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于20世纪开始步入正轨。解放前,顾颉刚主要从文献学入手将一些历史还原为神话;茅盾和闻一多等借鉴西方人类学理论对中国神话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解放后,中国的神话研究主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神话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谱系研究以富育光、郭淑云、孟慧英、黄任远、汪立珍等为代表,但其神话谱系演化特点未能从纵向及横向上得以系统说明,且尚无将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相连的具体成果。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的神话表明: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自然无意识,到屈从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过程相对应,从神话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呈现出三种依次递进的类型,即从图腾神话,到诸神神话,再到英雄神话。 在原始采集渔猎实践阶段,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因而产生万物同源的图腾神话。图腾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兴盛于母系社会及父系社会,阶级社会后消失殆尽或以传说的方式存在。在图腾神话中,人与图腾相通,没有界线,神话不具有逻辑性,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模糊不清”。随着养殖畜牧业、原始农业的早期发展或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们出于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人与自然开始分化,图腾神话遂向诸神神话过渡。诸神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父系社会最为盛行,阶级社会后,诸神神话渐渐弱化。在诸神神话中,人神关系由同源转为对立;但人神仍相通,人通过献祭或对神履行义务的方式祈求神的庇护,体现了人类的自恋意识与自卑意识。随着先进渔猎工具的使用及畜牧业、原始农业的成熟发展,人类希望通过自身力量征服自然,遂产生以半人半神的英雄为主角的英雄神话。英雄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兴盛于父系社会和阶级社会。在英雄神话中,人神关系既遥不可及,又密不可分:人是神的亲缘或本身可成神,具有神的力量,体现了人类“认识你自己”的意识,人类开始有了自信。 神话谱系演化表明了满-通古斯语族古代社会的嬗变。在经济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以集体自然经济为主,主要处于石器时代,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父系社会阶段,采集渔猎经济、畜牧业经济及农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处于铜、铁、石并用时代,生产资料主要归集体所有,并有部分剩余;阶级社会阶段,农业经济有了成熟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在政治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以母权为主,母系社会晚期实现政教合一,统治者的权威靠神意树立,以民主的方式运行,依神判、禁忌、部落法规等原始自然法维持社会秩序;父系社会阶段,盛行父权,萨满不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的权威靠道德或强权树立,社会控制出现“血亲复仇”制度;阶级社会阶段,皇权至上,神权被彻底压制,皇帝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并运用天命观宣扬自己的统治。在社会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社会组织以群落向氏族的过渡为主,满族出现部落及部落联盟,社会主要矛盾为男女性别的矛盾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婚姻形式由原始群婚、普那路亚婚向对偶婚过渡,亲属观念主要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系社会阶段,部落及部落联盟组织盛行,社会矛盾除男女性别矛盾以外,还出现以“贫富分化”为核心的新型矛盾,以“抢婚”、“服役婚”和“买卖婚”为基础的一夫一妻个体婚出现,亲属观念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还产生了祖父母、舅父母、外甥(女)等多重亲属称谓;阶级社会阶段,国家取代部落及部落联盟而出现,社会主要矛盾升级为阶级矛盾,在以“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个体婚中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多妻制”。 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神话内涵相异而理念日益趋同:图腾神话阶段,神话各有特色并部分相似;诸神神话阶段,满-通古斯语族神话的情节、结构有着越来越多的汉族神话因子;英雄神话阶段,汉族的儒家思想、佛教理念及道教文化愈来愈突显在满-通古斯语族神话中。当然,,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的,满-通古斯语族神话亦对汉族神话产生影响。就文化观念而言,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由样态相异转向趋势趋同:尽管神话内容各异,但数理观都以“3”和“7”为神秘圣数的基数,并随着对方位的认识,崇信“4”及“5”;宇宙观均形成了以“人神合一”为核心的三界宇宙观;价值观以满-通古斯语族萨满文化中不断融入汉族儒释道文化为特色。就文化模式而言,满-通古斯语族原始文化模式体现为以“知耻和感性”为基础的类似“酒神型”文化,汉族的文化模式体现为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类似“日神型”文化。然而,在满-通古斯语族较晚产生的神话,尤其是发展较为先进的满族神话中,汉族“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同样成为满-通古斯语族的通行准则,二者出现了趋同的态势。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神话分属萨满文化圈和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圈,并分别代表以渔猎经济为特色的萨满文明和以农业经济为特色的华夏文明。但无数个细小的、孤立的神话情节相似,文化观念与文化模式的相融,又证明两个文化圈相互补充、密切联系。两种文化的“相异与趋同”不是单纯由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历史变迁等某个单独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体现为一种互动关系。正是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了萨满文明向华夏文明的顺利转型,使满-通古斯语族形成“卫星式过渡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一体的孕育。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丰富多彩的神话,同样展现了对萨满教、社会历史发展、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其中“多元一体”的推动。
【关键词】: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 图腾神话 诸神神话 英雄神话 古代社会 多元一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导论14-24
- 1.1 研究的由来与目标14-16
- 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6-17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16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16-17
- 1.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17-21
- 1.3.1 多学科一体化的方法17-19
- 1.3.2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论19-20
- 1.3.3 具体研究方法20-21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1-23
- 1.4.1 研究的重点21
- 1.4.2 研究的难点21-23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3-24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23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23-24
- 第2章 国外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24-43
- 2.1 西方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24-38
- 2.1.1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最早关注24-27
- 2.1.2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进化论思想27-30
- 2.1.3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相对论思想30-31
- 2.1.4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精神分析思想31-33
- 2.1.5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社会研究思想33-34
- 2.1.6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功能分析思想34-35
- 2.1.7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分析思想35-37
- 2.1.8 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语言分析思想37-38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38-43
- 2.2.1 马克思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思想39-40
- 2.2.2 恩格斯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思想40-41
- 2.2.3 列宁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思想41-42
- 2.2.4 拉法格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思想42-43
- 第3章 国内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43-56
- 3.1 中国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43-50
- 3.1.1 解放前中国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43-45
- 3.1.2 解放后中国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45-50
- 3.2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50-56
- 3.2.1 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整体研究50-51
- 3.2.2 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分族研究51-56
- 第4章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之生命自然神话56-73
- 4.1 植物神话56-60
- 4.1.1 神话的典型56-58
- 4.1.2 神话的演化逻辑58-60
- 4.2 动物神话60-73
- 4.2.1 神话的典型61-67
- 4.2.2 神话的演化逻辑67-73
- 第5章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之非生命自然神话73-104
- 5.1 天体神话73-88
- 5.1.1 神话的典型73-82
- 5.1.2 神话的演化逻辑82-88
- 5.2 自然力神话88-91
- 5.2.1 神话的典型88-90
- 5.2.2 神话的演化逻辑90-91
- 5.3 自然物神话91-104
- 5.3.1 神话的典型91-99
- 5.3.2 神话的演化逻辑99-104
- 第6章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之人神神话104-122
- 6.1 与神有亲缘关系的人神神话104-109
- 6.1.1 神话的典型104-108
- 6.1.2 神话的演化逻辑108-109
- 6.2 与神无亲缘关系的人神神话109-122
- 6.2.1 神话的典型109-118
- 6.2.2 神话的演化逻辑118-122
- 第7章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的类型演进122-158
- 7.1 图腾神话122-132
- 7.1.1 图腾神话的类型123-126
- 7.1.2 图腾神话的特点126-129
- 7.1.3 图腾神话的基础129-132
- 7.2 诸神神话132-148
- 7.2.1 诸神的来源133-134
- 7.2.2 诸神神话的类型134-140
- 7.2.3 诸神神话的特点140-145
- 7.2.4 诸神神话的基础145-148
- 7.3 英雄神话148-158
- 7.3.1 英雄神话的类型148-150
- 7.3.2 英雄神话的特点150-154
- 7.3.3 英雄神话的基础154-158
- 第8章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古代社会变迁158-181
- 8.1 经济制度158-164
- 8.1.1 母系社会:渔猎与公有158-160
- 8.1.2 父系社会:猎牧农并存与私有制萌芽160-162
- 8.1.3 阶级社会:农业与私有162-164
- 8.2 政治制度164-172
- 8.2.1 母系社会:母权与民主164-167
- 8.2.2 父系社会:父权与强权167-169
- 8.2.3 阶级社会:皇权与专制169-172
- 8.3 社会制度172-181
- 8.3.1 母系社会:性别矛盾与群婚172-175
- 8.3.2 父系社会:贫富分化与个体婚175-177
- 8.3.3 阶级社会:阶级矛盾与一夫一妻制177-181
- 第9章 神话谱系演化与文化及社会多元一体孕育181-220
- 9.1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神话比较181-194
- 9.1.1 图腾神话比较181-185
- 9.1.2 诸神神话比较185-191
- 9.1.3 英雄神话比较191-194
- 9.2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文化观念及文化模式比较194-208
- 9.2.1 数理观比较194-198
- 9.2.2 宇宙观比较198-200
- 9.2.3 价值观比较200-205
- 9.2.4 文化模式比较205-208
- 9.3 文化多元一体的孕育基础208-213
- 9.3.1 物质环境基础209
- 9.3.2 社会环境基础209-213
- 9.4 神话影响下满-通古斯语族社会变迁中的“多元一体”213-220
- 9.4.1 神话对满族萨满教的影响213-215
- 9.4.2 神话对满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215-217
- 9.4.3 神话对满族日常生活的影响217-218
- 9.4.4 神话对满族文学艺术的影响218-220
- 参考文献220-23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2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思;;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J];长白学刊;2012年01期
2 李莉;;涵化:清入关后的满汉文化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戴克良;;锡伯族信仰文化的多元性[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陈建宪;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郭淑云,孟秀春;表现诸多原始特征的鄂伦春族萨满教──依据萨满神歌进行的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2期
6 郭淑云;满族萨满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1期
7 邴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8 黄任远;自然神话与自然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9 黄任远;萨满神话与萨满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五[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密山县新开流遗址[J];考古学报;197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神话谱系演化与古代社会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