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发布时间:2017-05-01 06:01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东北开展布道活动。从1866年到1931年,在半个多世纪内,传教士们为了顺利发展教务,在东北地区除了积极布道以外,还开办了多种社会事业辅助传教。传教士在近代东北半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给东北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东北社会也对基督教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 绪论:学术史的回顾与基本理论的考察。 第一章:对基督教在近代东北传播与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在对西方基督教差会在近代东北发展教务情况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对东北自立教会的情况予以关照。 第二章:对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会组织情况及其作用进行考察。其中,主要对近代东北地区三大差会(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的组织沿革、构成等情况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其它几个主要差会的组织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会组织的特点及作用进行了剖析。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的布道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情况,并就东北地区本土布道人员的培养情况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了东北地区培养本土布道人员的原因、方式,探讨了东北地区本土布道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近代东北地区的基督教教育事业,分析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介绍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开办的主要教育事业,探讨了基督教教育事业对近代东北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第五章:近代东北地区的基督教医疗事业,分析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发展医疗事业的原因,介绍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开办的主要医疗事业,探讨了基督教医疗事业对近代东北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近代东北地区的基督教慈善事业,分析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开展慈善救助活动的原因,介绍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进行的主要慈善救助活动,探讨了基督教慈善事业对近代东北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第七章:分三个阶段对近代东北人民反教会斗争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北人民反教会斗争的发展情况及善后处理工作。 结语:在分析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得以发展原因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与近代东北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
【关键词】:基督教 近代 中国东北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7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附表目录9-10
  • 绪论10-19
  • 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选题缘由10-13
  • 二、资料来源13-16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16-17
  • 四、论文整体结构与创新之处17-19
  • 第一章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19-60
  • 第一节 资本主义扩张与基督教近代入华19-24
  • 一、鸦片战争前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早期活动19-22
  • 二、不平等条约与基督教在华传播22-24
  • 第二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的传播24-53
  • 一、营口开埠与资本主义势力渗入东北24-25
  • 二、初抵东北的基督教士25-31
  • 三、基督教传入东北及其发展31-53
  • 第三节 近代东北的自立教会53-60
  • 一、东北自立教会产生的背景53-55
  • 二、近代东北地区的自立教会55-58
  • 三、近代东北自立教会的特点58-60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基督教会组织60-101
  • 第一节 近代东北长老会的教会组织60-86
  • 一、爱尔兰长老会与苏格兰长老会的教会组织60-80
  • 二、加拿大长老会的教会组织80-81
  • 三、朝鲜族长老会的教会组织81-86
  • 第二节 近代东北其它统系的基督教会组织86-95
  • 一、丹麦路德会86-92
  • 二、监理会92-94
  • 三、浸信会94-95
  • 四、安息日会95
  • 第三节 近代东北基督教会组织的特点及作用95-101
  • 一、近代东北基督教会组织的主要特点95-98
  • 二、近代东北基督教会组织的作用98-101
  • 第三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基督教布道活动101-118
  • 第一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布道活动的主要方式101-103
  • 一、口头布道101-102
  • 二、文字布道102-103
  • 第二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开展的布道活动103-109
  • 一、教堂布道103-105
  • 二、堂外布道105-109
  • 第三节 近代东北本土布道人员的培养109-118
  • 一、培养本土布道人员的必要性109-111
  • 二、近代东北地区本土布道人员的培养方式111-113
  • 三、近代东北地区本土布道人员的地位和作用113-118
  • 第四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基督教教育事业118-147
  •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东北兴办教育的原因118-122
  • 一、破除传教阻碍的有效手段118-119
  • 二、扩大教会影响的有效途径119-120
  • 三、提高业务素质的客观需要120-122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教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122-143
  • 一、教会教育在东北的初创122-126
  • 二、教会教育在东北的发展126-143
  • 第三节 教会教育对东北社会的影响143-147
  • 一、教会教育与基督教在东北的发展143-144
  • 二、教会教育与“西学”在东北的传播144-146
  • 三、教会教育与东北新式人才的培养146-147
  • 第五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基督教医疗事业147-175
  • 第一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开创医疗事业的动因147-150
  • 一、因袭前辈入华传教经验的产物147-148
  • 二、医疗事业助推传教工作的间接作用148-149
  • 三、医疗活动对传教事业的直接意义149-150
  • 第二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开办的医疗事业150-167
  • 一、近代东北基督教医疗事业的开创与发展150-154
  • 二、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开办的主要医疗事业154-167
  • 第三节 教会医疗事业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167-175
  • 一、教会医疗事业与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167-169
  • 二、教会医疗事业与近代东北西医事业的发展169-172
  • 三、教会医疗事业与东北民众就医方式的转变172-175
  • 第六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基督教慈善事业175-192
  • 第一节 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缘起175-177
  • 一、教会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175-176
  • 二、教会慈善事业的现实意义176-177
  • 第二节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开办的的慈善事业177-190
  • 一、收养孤幼、救济贫民177-178
  • 二、灾荒赈济178-190
  • 第三节 基督教慈善事业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190-192
  • 一、教会慈善事业与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190
  • 二、教会慈善事业对东北民众的影响190-192
  • 第七章 近代中国东北的反教会斗争192-213
  •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前东北的反教会斗争192-198
  • 一、政治因素引发的反教会斗争192-195
  • 二、经济因素引发的反教会斗争195-196
  • 三、文化因素引发的反教会斗争196-198
  •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北的反教会斗争198-209
  • 一、东北义和团运动发展概况198-202
  • 二、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北反教会斗争情况202-206
  • 三、义和团运动后东北反教会斗争的善后处理206-209
  • 第三节 非基督教运动期间东北的反教会斗争209-213
  • 一、非基督教运动初兴在东北引起的反响209-210
  • 二、东北地区收回教育权的斗争210-213
  • 结语213-219
  • 附录一:近代中国东北主要基督教差会及传教士译名对照(1866~1931)219-221
  • 附录二: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大事编年(1866~1931)221-223
  • 参考文献223-242
  • 后记242-24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4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小群;基督教与清末民初的海南社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晓丹;1840-1903年间基督教与东北社会冲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高云飞;近代东北基督教教会医院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张荣良;近代东北基督教本色化研究(1866-1945)[D];辽宁大学;2012年

5 侯灵钰;近代以来东北基督教建筑调查与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高振峰;吉林省小八家子村亲属网络与信仰习俗研究—1796-2011[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殿文;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范永旭;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传教事业经济来源研究(1867-1931)[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8324.html

上一篇:慧远业报轮回说浅论  
下一篇:道符的由来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