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10:17
本文关键词: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契嵩是北宋著名禅宗僧人,其思想中对儒家排佛言论的反驳、对儒释思想的融会、对儒家学说的阐释以及对文道关系及写作古文目的的辨析最具特色。目前学术界对契嵩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儒释融会思想方面,因此尝试在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契嵩的思想进行全面的认识是必要的。契嵩思想包含诸多方面,这与其时儒家与佛教所发生的变化关系密切,而贯穿于契嵩思想诸多方面的线索就是由儒家提倡并被佛教所认同的重建新秩序的要求。 契嵩对儒家排佛言论的反驳是通过对韩愈言论的批评来进行的,他站在佛教亲相传法的立场指责韩愈的道统说不可信,同时认为韩愈论性之言论混淆了性情,韩愈的论说只是围绕“情”而言,并没有言及“性”。同时契嵩以佛教适时而出反驳韩愈“六民三教”之说,以事佛在于使人趋善来反驳韩愈“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观点,而“六民三教”之说以及“佛不足事”乃至夷夏之辨是儒佛论争的常规话题,契嵩借批评韩愈对之进行了回应。 契嵩对儒释思想的融会主要体现在:他认为佛教与儒家治天下的王道是一致的,有助于统治者治理天下;他延续流行的以佛教“五戒”比附儒家“五常”的学说,并将儒家“五常”与佛教“五戒”的融合拓展到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他从义理与行事两个方面对佛教孝道进行了论述,提出并阐释了“孝名为戒”、“孝为戒先”、“孝以诚为贵”的观点,同时参考儒家的丧制,为佛教徒定出了守丧之道;他将佛教轮回报应说与儒家福祸思想进行了融通,认为儒佛两家诚心斋戒以感召福报是相通的,儒家所言个人之“五福六极”通于佛教所说的善恶果报;他从本体的规定性层面将儒家所讲的“诚明之性”与“实性一相”进行融通,并认为《中庸》之“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所揭示的宇宙生成思想与佛教“万法唯心”思想相通。当然契嵩在反对儒家辟佛言论、融通儒释思想的同时还针对其他佛教徒对禅宗法统的质疑作出回应,维护了禅宗法统。从重建新秩序的角度看,契嵩反驳排佛言论、融通儒释思想,在于破除儒家视佛教为重建新秩序的障碍这一疑惑,通过破除儒家之惑以表明佛教有助于新秩序的重建。契嵩反驳排佛言论、融通儒释思想并积极引导儒家士大夫的“谈禅”风气,对儒家士大夫由庆历之时的激烈辟佛最终变为熙宁之时的耽于禅悦有引导推助之功,从而影响了宋儒辟佛方向的转变。 契嵩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他通过对儒家学者解经的评论,藉以表明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治国之道,同时他认为五经均有助于治道,缺一不可。契嵩以大中来解释皇极,并将皇极大中之道贯穿于三才九畴,体现于礼乐制度。他认为天下得治有赖于皇极中止之道,唯有遵循此道,方有助于理想的政治秩序的建立。最后契嵩认为皇极与中庸为表里关系,中庸是“礼之极而仁义之原”,从礼乐入手,中庸可学而至。契嵩讨论心性学说之时以真如之心为本体,认为性无善恶,情有善恶。他对心性的讨论与儒家学者的讨论有诸多一致之处。对于重建新秩序而言,契嵩认为佛教的“性命之学”更应该成为重建新秩序的最后依据。 契嵩认为文章须“人文”、“言文”兼备,同时古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发仁义而辨政教”。契嵩对文道关系以及作文目的的讨论与古文运动诸儒的观点基本相同,其差异在于契嵩所言“人文”,即“道”的内涵已不单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中亦蕴含有佛教的思想。古文运动是宋代儒学复兴的第一阶段,而“回向三代”则是古文运动的主导观念,因此从重建新秩序的角度看,契嵩对文道关系以及作文目的的阐释也完全与古文运动诸儒重建新秩序的呼声相合。契嵩思想的流传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文章的文采,其散文所具有的论端锋起,气势浩然;意贯理融,博及古今;自然大方,平实晓畅;详而不繁,要而不简的风格与宋代散文风格一致,易于被人接收,从而为契嵩思想的被认可起到了辅助作用。与其散文相比而言,契嵩诗歌因其主要以自然景物及山居生活为主,其诗歌的语言往往用具有冷淡色调的词汇,创造出一种清淡的意境,使其诗歌风格以“清淡”为主,尽显诗僧本色。
【关键词】:契嵩 儒释融合 儒学思想 文道观 秩序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I20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7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11-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16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16-17
- 第一章 宋初儒家与佛教的新动向17-59
- 第一节 宋初儒家之变化17-29
- 一、重建新秩序的呼声17-22
- 二、入宋以来儒家的排佛思潮22-29
- 第二节 宋初佛教之变化29-59
- 一、宋初之佛教政策30-35
- 二、三教融合思想的发展35-41
- 三、释子广读儒家经典及"文学僧"的出现41-49
- 四、禅宗的兴盛与佛教其它宗派的复兴49-53
- 五、佛教史籍编撰的兴盛53-59
- 第二章 契嵩其人及其对儒家排佛言论的回应59-87
- 第一节 契嵩其人及著述59-81
- 一、契嵩生平履历略述59-62
- 二、契嵩之性格及行事特点62-71
- 三、契嵩现存著述简介71-81
- 第二节 契嵩对儒家排佛言论的回应81-87
- 一、对韩愈特有言论之反驳81-84
- 二、借批评韩愈而回应儒家排佛言论84-87
- 第三章 契嵩儒释融会思想及其人对禅宗法统的维护87-125
- 第一节 佛教符合于"王道"87-94
- 一、佛教及其思想行为与儒家思想要求并不相违88-90
- 二、佛教有益于帝王的道德教化90-94
- 第二节 佛教"五戒十善"与儒家"五常"相合94-99
- 一、契嵩以前"五戒"与"五常"之比附94-96
- 二、契嵩对"五戒"与"五常"比附的拓展96-99
- 第三节 理事兼及的佛教孝道观99-104
- 一、儒家孝道的内涵100-101
- 二、契嵩对佛教孝道的阐发101-104
- 第四节 佛教轮回报应说与儒家福祸思想之融通104-109
- 一、佛教轮回果报观点105-106
- 二、契嵩所举儒家之福祸报应观点106-107
- 三、契嵩对佛教轮回报应说与儒家福祸报应思想的融通107-109
- 第五节 《中庸》之思想与佛道相合109-113
- 一、诚明之性与实性一相之融通110-112
- 二、"生物不测"与"万法唯心"之融通112-113
- 第六节 契嵩对禅宗法统谱系的维护113-125
- 一、禅宗法统传承问题的出现113-114
- 二、契嵩对禅宗西天二十八祖的考订114-118
- 三、对《传法正宗记》的评价118-125
- 第四章 契嵩对儒家思想的阐发125-151
- 第一节 论经明道126-132
- 一、五经蕴含治道126-131
- 二、五经不可偏废131-132
- 第二节 持皇极而致大公132-140
- 一、契嵩对皇极的认识133-135
- 二、治道之根本在于大公135-140
- 第三节 契嵩对《中庸》之阐述140-151
- 一、皇极与中庸为表里关系140-142
- 二、中庸可学而至142-144
- 三、契嵩对心性学说的阐述144-151
- 第五章 契嵩的文学主张及创作151-199
- 第一节 契嵩的文学主张151-160
- 一、作文之目的:发仁义而辨政教151-154
- 二、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须"人文、言文"兼备154-160
- 第二节 契嵩的散文创作160-184
- 一、契嵩散文之内容160-174
- 二、契嵩散文之风格174-184
- 第三节 契嵩的诗歌创作184-195
- 一、契嵩诗歌之内容185-191
- 二、契嵩诗歌风格特征:清淡191-195
- 第四节 后世对契嵩诗文的评论195-199
- 一、后世对契嵩散文的评论196-198
- 二、后世对契嵩诗歌的评论198-199
- 结论199-203
- 参考文献203-211
- 致谢211-21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213-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明;师子比丘与后四祖[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陈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J];河北学刊;1991年03期
3 郭朋;从宋僧契嵩看佛教儒化[J];孔子研究;1986年01期
4 普慧;;“史”与宗教[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陈雷;;契嵩“儒佛一贯”说的逻辑理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王月清;论宋代以降的佛教孝亲观及其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郭尚武;契嵩生平与《辅教编》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冯国栋;宋代佛教史学略论[J];史学史研究;2005年02期
9 魏道儒;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10 邱小毛;;北宋释契嵩的生平及文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慎涛;北宋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钟楠;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