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马相伯与耶稣会博弈下的震旦学院(1903—1905)

发布时间:2021-10-12 04:10
  震旦学院由华籍耶稣会士马相伯于1903年创立,不仅是其为振兴中国所做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学贯中西的文化熏陶。伴随着办学成功,外籍耶稣会士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再到争夺者,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学院于1905年3月解散。震旦学院的发展历程并非是中外教徒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文化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流、冲突与妥协的协商过程。马相伯与外籍耶稣会士对"西学"的认知差异导致了双方不同的精英培养策略。外籍会士希冀以制度治校代替个人管理,进而在山头林立的天主教修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震旦学院领导权之争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与中国知识精英个人经历、天主教修会策略之间的紧密关系。 

【文章来源】:史林.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从“若即若离”到“见猎心喜”:外籍耶稣会士对马相伯办学观的转变
    1.怀疑
    2.支持
    3.夺权
二 文化遭遇:马相伯与外籍耶稣会士对“西学”的认知差异
三 山头主义:在华天主教修会间的内部竞争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J]. 郭丽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2]1843—1900年在京天主教遣使会传教活动的恢复与发展[J]. 何岩巍.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2007(02)



本文编号:3431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31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