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往生到来迎:西夏净土信仰对西方三圣的观念与图像重构
发布时间:2021-10-15 02:09
隋唐以来,"西方净土变"特别是其中的"阿弥陀净土变"成为佛教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题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观念和净土世界中歌赋太平的舞乐盛世受到佛教信众的推崇,同时亦对"九品往生"观念趋之若鹜。晚唐五代,以引路菩萨为代表的往生图式表明了念佛者对往生有更进一层的意愿;12世纪以降,净土阿弥陀三尊腾云立姿图式开始流行,一改往生以"己力"为之的观念,将佛陀以愿力帮助往生之人、成就通往西方极乐净土的方便之道推向主旨,并使引渡的概念进一步强化。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愿印来迎"概念及图像范式,更是西夏佛教在对净土的诠释过程中形成的观念重构。通过佛教的东渐,这种西夏范式的影响广泛体现在南宋王朝以及12-13世纪日、韩净土宗的图式中。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十六观》莫高窟215窟北壁,采自《中国壁画全集》,第146页
《未生怨》,莫高窟171窟北壁,采自《中国壁画全集》,第133页
由以上第十四观经文可知,其内容既是“上辈生想”观内容,又是“九品往生”中的上辈三品往生内容。往生时,上品上生者得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来迎接;如一念倾,即生彼国,得不退转。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住欢喜地。而这上辈三品中,以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围绕赞叹说法并执往生座来迎接,是为重点。因而,其图像的表现,以伴生于净土变又被单独辟出、位于净土变下方进行的程式化描绘的“九品往生”为主,其内容亦包含经文所述阿弥陀三尊端坐祥云,执往生座(画中多将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台合而为金莲华)来现世赞言并行往生的场景。有学者认为西夏以前莫高窟及榆林窟100多幅净土变中少有“来迎图”场面,仅莫高窟431、171窟南北壁“九品往生”图中有“来迎”相关场景。(9)但是,此种“来迎”场面中,阿弥陀佛仍以坐姿说法或禅定的形象出现(图4),与西夏始现之站立三尊来迎有明显区别。画中虽见行者随从佛后“往生彼国”之描绘(图5),但细节侧重点看来仍是放在与坐姿说法和禅定相关的“临终赞言”及“受持”上。图5 莫高窟431窟南壁“九品往生”往生者远行
本文编号:3437234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十六观》莫高窟215窟北壁,采自《中国壁画全集》,第146页
《未生怨》,莫高窟171窟北壁,采自《中国壁画全集》,第133页
由以上第十四观经文可知,其内容既是“上辈生想”观内容,又是“九品往生”中的上辈三品往生内容。往生时,上品上生者得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来迎接;如一念倾,即生彼国,得不退转。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住欢喜地。而这上辈三品中,以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围绕赞叹说法并执往生座来迎接,是为重点。因而,其图像的表现,以伴生于净土变又被单独辟出、位于净土变下方进行的程式化描绘的“九品往生”为主,其内容亦包含经文所述阿弥陀三尊端坐祥云,执往生座(画中多将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台合而为金莲华)来现世赞言并行往生的场景。有学者认为西夏以前莫高窟及榆林窟100多幅净土变中少有“来迎图”场面,仅莫高窟431、171窟南北壁“九品往生”图中有“来迎”相关场景。(9)但是,此种“来迎”场面中,阿弥陀佛仍以坐姿说法或禅定的形象出现(图4),与西夏始现之站立三尊来迎有明显区别。画中虽见行者随从佛后“往生彼国”之描绘(图5),但细节侧重点看来仍是放在与坐姿说法和禅定相关的“临终赞言”及“受持”上。图5 莫高窟431窟南壁“九品往生”往生者远行
本文编号:343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3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