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在与必在
发布时间:2017-05-09 14:17
本文关键词:偶在与必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安瑟伦上帝存在的证明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和道教哲学中关于本体的最重要的论证,对两者进行重新诠释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形而上学说的是什么,还可以据此思考人类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一方面通过对“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的分析,我们得出“更大”是否内在于存在是证明能否成立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对“道”的分析,我们得出“必在”和“道”是等同的。在进一步分析人类认识的基础时发现:人类所使用的价值判断是在对顺序的认识之后形成的,并不具有必然性。而人类对存在自身的认识是一定需要形而上学做为指导的,并且这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必在与偶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结构中的。 本文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任何偶在都包含着必在,必在也包含着全体偶在。所以,任何偶在都是依靠全体偶在而存在的。在这样的结构上可以得出安瑟伦上帝存在的证明和老子哲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是正确的。
【关键词】:上帝 道 安瑟伦 老子 必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78;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引言8-15
- 第一章 论安瑟伦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核心15-22
- 1.1 分析安瑟伦证明中“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者”15-20
- 1.2 安瑟伦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核心20-22
- 第二章 必然存在与老子的“道”22-41
- 2.1 “有”与“无”的具体内涵22-25
- 2.2 论必然存在的存在25-31
- 2.2.1 圣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必然存在者存在的宇宙论论证25-26
- 2.2.2 反对宇宙论论证的两个观点及对其的批判26-29
- 2.2.3 必然存在存在的新证明29-31
- 2.3 论必然存在与“道”的关系31-41
- 2.3.1 道体与必然存在32-34
- 2.3.2 道用与必然存在的体现34-40
- 2.3.3 总结及深入问题的根源40-41
- 第三章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41-58
- 3.1 论价值判断的产生41-50
- 3.1.1 论人在偶然世界中的状况41-42
- 3.1.2 论“好坏”观念的产生42-44
- 3.1.3 论人类原初的两种认知模式及其衍生的两种思维模式44-49
- 3.1.4 论“部分有”观念的产生49
- 3.1.5 第三种思维模式的肇始及其在文明中的冲突49-50
- 3.1.6 论价值判断何以产生50
- 3.2 论价值判断与必然规律之间的关系50-53
- 3.2.1 时间的产生及其作用51-53
- 3.2.2 价值判断与必然规律之间的关系53
- 3.3 形而上学的必要53-54
- 3.3.1 人类认识上的必要53
- 3.3.2 人类存在上的需要53-54
- 3.4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54-58
- 3.4.1 必在与偶在55-56
- 3.4.2 论自由与必在56
- 3.4.3 人类意识中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56-58
- 第四章 再论安瑟伦的证明和老子的道用思想58-61
- 4.1 论安瑟伦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否成立58-59
- 4.2 论老子的自然无为、虚静、柔弱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68
- 后记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岳德常;道、自然与无为新解[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研究专号);2000年02期
2 杨光钦;经院哲学与学术自由[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皇甫志芬;性之自然——庄学中的大道[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偶在与必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