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藏汉佛教修道次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0:03

  本文关键词:藏汉佛教修道次第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藏汉佛教修道次第的比较研究,首要在于证明汉传佛教修道次第的存在并梳理出其体系、内容,其次才是二者对比之进行。原因乃在藏传佛教具有非常清晰的修道次第传统,而汉传佛教则恰好相反,被视为无修道次第之典型。言下之意,如汉传佛教无修道次第,则二者间的比较研究便成空中楼阁,缺乏最基本的行进前提。本研究认为:汉传佛教具有汉文化语境下的独特修道次第系统。这从以下五方面均可证明。第一,从定义看,“修道次第”为“修道方法”之程序、阶次、结构等组织形式和内在逻辑系统,一切佛教支系都具足该系统。第二,汉传佛教也运用“修道次第”之名言。第三,“修道次第”不限于名言,还是各语系佛教普遍运用的一种理论形态。第四,汉传佛教修道次第不同于其余语系者而具有汉文化语境下的独创性。第五,顿、渐并不绝对对立,而具有一体性,二者本身即属于修道次第之一环,“顿”不能作为“无修道次第”的绝对判别标准。汉传佛教被认为“无修道次第”的原因,首先是汉传佛教很少以“修道次笫”之名言来表达自身的修道次第属性,其次是研究者习惯以印、藏、南传等佛教支系的修道次第标准来判属之。这种判属有其合理性,但不同事物之间套用同一标准的做法并不十分科学。从实际情况看,汉传佛教修道次第之发展可分为初建期、成熟期、隐匿期三个阶段。初建期,汉传佛教修道次第的内容主要是小乘禅数学的四禅八定、大乘般若学的缘起性空见,其中已融入汉地儒道文化元素,初显“顿悟”和“圆教”之特征。成熟期,汉地佛教八宗都各自建立起成熟的修道次第系统,完全展现出汉传佛教的修道次第面目。总体而言,汉传佛教修道次第是包含有线性阶次、独立阶次、圆教阶次的立体型系统。隐匿期,由于历史事件或文化断层等诸因素,汉传佛教仅见禅宗、净土、天台等少量宗派活跃于历史舞台,彼时修道次第虽无其名,但有其实。故而,汉传佛教修道次第体系之有,之大,之独特,实可与藏传佛教修道次第进行比较研究。经梳理、诠释、对比,二者之差异主要如下:其一,理论前提不同,藏者为“三士说”,汉者为“根乘不定说”。其二,结构模式不同,藏者主要遵循“三士道”,汉者则体现为“圆乘道”。其三,主要特征不同,藏者为体系宏巨性、阶次严格性、结构稳固性、内外圆融性,汉者为体系宏大性、阶次立体性、结构易简性、方法灵活性。其四,内容偏向不同,藏者体系繁大,强调渐修,注重密法;汉者体系易简,倾向顿悟,多谈显教。而二者之共同则体现为如此:其一,判说依据同,均依据解脱众生的目的性、涅i眉氐木烤剐浴⒁怀酥ǖ脑踩谛浴⑹苤诟说亩嘀匦浴⒁蚧杞痰牧榛钚浴⒎椒ń峁沟南喽孕远兴怠F涠

本文编号:358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8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