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四句绝百非”与成玄英“重玄学”
发布时间:2022-01-13 01:46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或"四句百非"学说;然在较高层次,其格式却是"离四句绝百非"学说。狭义的"中观"或"四句百非"对应"玄","离四句绝百非"对应"重玄"。成玄英"重玄学"之核心,是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化庄"与"化道",是中华哲学批评史上"佛禅兴盛期"之早期代表。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四句论式”有两个层次
二、“以佛疏庄”之两个层次
三、以“四句百非”“双遣双非”为格式者
四、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者
五、“援佛入道”抑或“援道入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说不可说之神秘”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学话语策略与思想底蕴总论[J]. 储诚喜.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6)
[2]成玄英“援佛入道”探[J]. 成守勇. 宗教学研究. 2005(01)
[3]成玄英重玄学思想述要──以《庄子疏》为中心[J]. 强昱. 世界宗教研究. 1998(03)
[4]《庄子》解释史上的差异现象及其根源[J]. 张峰屹.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5]成玄英论“三一”[J]. 李叔达. 宗教学研究. 1996(04)
[6]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时期道教的中道观[J]. 中嵨隆藏. 江西社会科学. 1992(04)
[7]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与佛教中道观[J]. 王志忠. 宗教学研究. 1989(Z1)
本文编号:3585820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四句论式”有两个层次
二、“以佛疏庄”之两个层次
三、以“四句百非”“双遣双非”为格式者
四、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者
五、“援佛入道”抑或“援道入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说不可说之神秘”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学话语策略与思想底蕴总论[J]. 储诚喜.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6)
[2]成玄英“援佛入道”探[J]. 成守勇. 宗教学研究. 2005(01)
[3]成玄英重玄学思想述要──以《庄子疏》为中心[J]. 强昱. 世界宗教研究. 1998(03)
[4]《庄子》解释史上的差异现象及其根源[J]. 张峰屹.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5]成玄英论“三一”[J]. 李叔达. 宗教学研究. 1996(04)
[6]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时期道教的中道观[J]. 中嵨隆藏. 江西社会科学. 1992(04)
[7]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与佛教中道观[J]. 王志忠. 宗教学研究. 1989(Z1)
本文编号:3585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8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