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科学视阈下的伪科学

发布时间:2017-05-15 09:17

  本文关键词:科学视阈下的伪科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探究伪科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大课题,,涉及到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甚至魔术、宗教、民俗、政治以及犯罪学等等多学科领域。本文就试图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角度,以科学的眼光,历史的借鉴,通过伪科学的表现和形成机制,来更好地分析伪科学的实质和危害。 笔者认为,伪科学本身并不是科学,但却自称是“科学”,打着科学的幌子行骗,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欺骗行为,是科学上的造假,即利用科学的概念、术语——科学声誉的招牌来传播虚妄、有害、迷信、愚昧和落后的真货色。 伪科学属于非科学,却是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伪装性是它的特点,因此,伪科学是非科学的真子集。前科学是处于科学发展前期,是科学与伪科学这对“孪生子”的同一母亲。前科学是科学假说的提出和不完善阶段,此时的科学假说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也就是说,伪科学既不是前科学,也不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立论的一个重要方法。科学家通过假说立论、实验证实,推动科学的发展,它的科学性表现在:1)假说的内容可以随着实验的进度而变化,可以逐步完善;2)假说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得到确证的、真实存在的实体;3)假说都必须有科学实验和实践重复检验的过程。 伪科学也不是科学错误。科学错误是指理论的创建及实验的过程出现了偏差而导致的非正确的结果。科学错误虽然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但是它来源于实践、有事实基础,因此理论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方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价值,它能引导科学向未知进行探索。而伪科学的要害在于它的欺骗性,把并不属于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去宣扬,它显然与前科学、科学假说、科学错误是不同的。本文正是通过对伪科学与前科学、科学假说、科学错误的对比分析,来科学、系统地界定伪科学。 伪科学是科学上的造假,其“假”主要体现在:伪科学理论的创建缺乏科学理论背景和事实基础,没有科学的推理过程和严密的论证,其理论“成果”没有经过甚至根本不愿意“接受”实践——观察、实验以及预测的检验,因此伪科学理论和说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但是其倡导者(伪科学家)却是异常狂妄和不理智的,他们拒绝任何劝告和批评,哪怕是最温和的质疑,反而认为他们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但又不肯接受科学检验和实验验证。对于批评,伪科学家们认为是“顽固分子”、“不怀好意者”、“嫉妒狂”、“无知的群氓”的无耻而恶毒的“攻击”,因而,他们是在同“顽固分子”作战,甚至是很高尚的“真理”的“殉道者”!更有甚者,将“以命相赌”、“单挑”等江湖习气浓烈的非科学方式和手段作为解决争论的方式。因此,伪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也不是科学的。尽管如此,伪科学家却宣称他们理论是正确的,抨击并声称“取代”现有的科学理论,试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可见,伪科学具有欺骗、自大、自恋、封闭、排他、吹嘘和故弄玄虚等鲜明的特征,因而与科学精神在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 伪科学的社会危害很大,因此对于伪科学必须坚决抵制。但是笔者认为,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伪科学有着较长的历史,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因此对伪科学的抵制并不能奢望立竿见影的“奇效”,而应做好长期不懈斗争的艰苦思想准备;二是不能将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统统都划为伪科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基本的谨慎外,还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科学尚且不能解释的现象,譬如“中医”、“气功”等。 基于此,本文基于科学哲学的考察、伪科学演变的历史借鉴、伪科学的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在科学系统地辨析伪科学与前科学、科学假说、科学错误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伪科学的历史特别是伪科学在中国的20年以及现状,深入阐明了伪科学的危害以及我国当前防治伪科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并就当前“舌战正酣”而颇具现实意义的“废伪”、“废止中医”等论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即主张“中庸之道”,不能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也就是,要使中国的科技走出中国的特色,使它们在现代科技的武装下焕发异彩,这就需要对立的双方掌握好一种必要的张力、一个平衡或是一定的度。希望能够有愚者之一得!
【关键词】:科学 伪科学 实质 危害 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 认知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1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引子11-17
  • 绪论17-20
  • 一、问题由来17-18
  • 二、研究方法18-20
  • 第一章 伪科学的界定20-31
  • 第一节 伪科学的含义与界定20-22
  • 第二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22-27
  •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23-24
  • 二、实用主义的有用标准24-25
  • 三、证伪主义的可证伪标准25-26
  • 四、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26
  • 五、外在的划界标准26-27
  • 第三节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27-31
  • 第二章 伪科学的历史31-37
  • 第一节 从科学的源头看伪科学31-33
  • 第二节 近代伪科学的新定义33-35
  • 第三节 现当代伪科学的表现35-37
  • 第三章 伪科学的实质37-47
  • 第一节 从认识论根源看伪科学37-41
  • 一、伪科学的思维特点辨析37-38
  • 二、伪科学爱好者的认知心理38-39
  • 三、SSK关于伪科学的分析39
  • 四、两种不可通约的范式39-41
  • 第二节 从社会根源看伪科学41-44
  • 一、伪科学流行的原因41-43
  • 二、伪科学家的行为特点43-44
  • 第三节 从社会影响看伪科学44-47
  • 一、伪科学的社会危害性44-45
  • 二、科学家与伪科学活动45-47
  • 第四章 对伪科学的态度47-51
  • 第一节 伪科学:一种社会文化现象47-48
  • 一、伪科学:社会文化的产物47
  • 二、伪科学:社会文化的组成47-48
  • 第二节 对伪科学的斗争及其长期性48-51
  • 一、与伪科学斗争的长期性48-49
  • 二、对伪科学的坚决的抵制49-51
  • 第五章 伪科学在中国及其防治51-69
  • 第一节 伪科学在中国的表现51-59
  • 一、伪科学在中国20年51-59
  • 二、中国伪科学的几大特点59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伪科学—兼论中医与“废伪”59-64
  • 第三节 科学补课与科学普及64-69
  • 一、我国科学素养现状64-67
  • 二、科普—中国急需的课程67-69
  • 参考文献69-73
  • 后记7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2 林晓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3 刘健;科学哲学视野下的伪科学[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科学视阈下的伪科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7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