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与慈悲
发布时间:2017-05-16 10:01
本文关键词:实相与慈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释契嵩关于儒佛关系、政教关系的思考作为契入点,将佛教真俗关系作为考察重心,结合相关经论以及三论、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的佛法解义思想,力求显现关于佛法思维、真俗关系的内容与特征。之所以这样处理契嵩著作,原因之一是儒者的辟佛言论大多源于未能如实理解佛教作为出世间法和僧伽出世间追求的真实内涵,从而认为佛教的理论及其实践于和谐社会的建成没有益处;原因之二是传统佛教界在思想与实践两方面,都存在执真废俗的偏锋,这两个原因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世人多因对第二种情况的直观感受才发生对佛教的误解。因此,只有努力澄清大乘佛学关于真俗关系的真实思想,才能显明佛教与儒教、佛教与王道政治之间的分歧所在,同时也能从理论上促发佛教家去积极将佛法的入世关怀落实到实践上来,从而改变佛教脱离人群的消极形像,而契嵩也正是通过揭明佛教思维的特征以及空有关系、理事关系、世出世关系的大乘佛学原理,来回应儒者的排佛言论、并强调佛教之于世道人心之意义的。 本文以《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为题,由五部分构成。绪言介绍了关于契嵩思想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契嵩思想得以产生的内、外学背景。第二章叙述了本迹关系、权实关系、真俗关系、理事关系、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等大乘佛学的思想内容,并述及隋唐时期佛教家关于三教差异性的认识,佛教被说为神道设教的文化背景,契嵩道本为一、教迹万殊的三教会通思想。第三章考察了契嵩关于性情关系、心识关系的思考,并主要结合天台学人的批判,揭示了华严与禅宗教学在真俗关系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最后叙述了联结真与俗的无缘慈悲和佛家的孝亲观。近代社会以来,僧俗两界对真俗关系又有新的思考,所以将对释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学理基础的研究作为本文的代结语,以与契嵩关于儒佛、政教关系之思考形成对照。 本文认为,在成熟的中华文化背景中,佛教的入世关怀其实是通过儒佛关系、政教关系表现出来的,而北宋佛家之所以持三教会通之论,也有依佛出世、藉儒入世的思想意图;由于传统文化界并未真正领会佛教的缘起性空、业力果报的思想,所以依佛教空有之辨而展开的世界观、伦理观、平等观也很难在传统社会发生广泛影响,因此,在强调自由与责任意识、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等思想的现代社会,佛教依于性空观的入世关怀最有可能被如实理解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展开。
【关键词】:北宋佛教 释契嵩 儒佛关系 真俗关系 法界观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中英文提要3-8
- 绪言8-25
- 一、佛教来到中国8-11
- 二、契嵩的著作及影响11-14
- 三、契嵩思想研究回顾14-16
- 四、关于方法的检讨16-19
- 五、本文的写作思路19-25
- 第一章 契嵩与三教谈论25-72
- 第一节 孤独的行者25-34
- 一、生死事大25-28
- 二、问道之履28-30
- 三、山林佛教的践行者30-32
- 四、辅教弘宗32-34
- 第二节 契嵩以前的三教论衡34-44
- 第三节 宋儒辟佛的思想背景44-56
- 一、宋祁的《庭戒诸儿》44-45
- 二、儒学复兴和辟佛的关系45-48
- 三、道学家的辟佛48-52
- 四、辟佛口实及其人文背景52-56
- 第四节 契嵩与北宋佛教56-72
- 一、北宋佛教的外围环境56-59
- 二、文学僧与三教会通59-63
- 三、北宋佛教思想特色述略63-72
- 第二章 道本教迹论72-140
- 第一节 即道即教72-84
- 一、明本迹72-75
- 二、即教之道75-79
- 三、即道之教79-84
- 第二节 权实与二谛84-98
- 一、权实之辨84-87
- 二、真俗之辨87-95
- 三、舒卷同时的理事观95-98
- 第三节 佛法的不共性98-115
- 一、超越世间的出世间追求98-106
- 二、三教之别106-110
- 三、道元对三教一致论的批判110-112
- 四、世教与出世教112-115
- 第四节 神道设教115-128
- 一、佛教是神道设教吗115-116
- 二、缘起轮回的情感说116-119
- 三、神明与神道119-124
- 四、契嵩的神道解义124-128
- 第五节 求本措末的文化观128-140
- 第三章 性情论140-195
- 第一节 性情与心识140-153
- 一、关于万物生灭流转之实相的性情之思140-146
- 二、真心与生灭识146-150
- 三、心法本于无住的胜义150-153
- 第二节 真如随缘义153-163
- 一、真如随缘思想的提出153-156
- 二、释延寿对性相二宗的和会156-159
- 三、释知礼的别理随缘论159-161
- 四、释真可的真如随缘释义161-163
- 第三节 佛性与灵知163-179
- 一、佛性义诸家说163-168
- 二、灵知概念168-175
- 三、关于佛性灵知说的检讨175-179
- 第四节 推其性而自同群生的无缘慈悲179-186
- 第五节 佛家孝亲观186-195
- 代结语 释太虚的思想拆衷与现实定位195-213
- 一、思想折衷195-203
- 二、真现实论203-208
- 三、人生佛教208-213
- 附录一 契嵩生平及著述年表213-225
- 附录二 参考文献225-231
- 论文独创性声明231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道儒;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2 陈雷;契嵩“心”范畴的二重性及其意义[J];浙江学刊;2003年05期
3 方友金;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实相与慈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7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