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分化与裂变中的赛莱菲耶

发布时间:2017-06-26 00:07

  本文关键词:分化与裂变中的赛莱菲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赛莱菲耶(al-Salafiyyah)或者赛莱菲耶思潮(Salafism)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反对以理性解读《古兰经》的“圣训派”。到了9世纪,著名教法学家伊本·罕百里批判穆尔太齐赖派的“《古兰经》被造说”,由此而形成了最初赛莱菲耶基本的教义思想。13世纪,随着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的沦陷,一些学者将之归因于伊斯兰教内部,赛莱菲耶思想又被伊本·泰米叶拾起并发扬光大,其学生伊本·盖伊姆继续传承。18世纪,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崛起,赛莱菲耶思潮通过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布所领导的穆斯林内部的改良运动的形式——瓦哈比教派运动再次出现,并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伴随着20世纪初穆斯林世界复兴运动的产生,赛莱菲耶思潮在世界各地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出现。 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因受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教派运动影响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我国西北临夏地区,经由临夏著名阿訇马得宝和马正卿始传,50年代开始发展并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先后经历了“白派”、“三抬”和“赛莱菲耶”三个阶段,时至今日,信众已遍及甘、宁、青、新、滇、豫以及沿海等地。笔者刻意选取了大城市—西安、小城镇—沙甸和农村—大营三种典型穆斯林聚居形态的赛莱菲耶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其产生的途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的多样性以及教义及思想特点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总体上提出本文要论述的主旨,并介绍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文献回顾以及论文基本结构的介绍,为文本的进一步展开做好准备;第一章主要对文本论述的主题——赛莱菲耶的概念解释、发展历史及其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背景和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的思想、教义、发展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交代;第二章以云南的两个个案为线索,总结出了赛莱菲耶“自发”和“渐进”两条产生途径;第三章以西安个案为线索,讨论了赛莱菲耶在西安从形成到分化,再到彻底分裂的发展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文章的第四章,笔者对中国赛莱菲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对于中国赛莱菲耶内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反思;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对于赛莱菲耶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规律性的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文本研究以及实际的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在当前语境下,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其产生、发展过程和现状虽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赛莱菲耶从中国产生之初就开始寻求主动适应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努力。一方面,赛莱菲耶通过其区别于其他教派传统的教义、教法和礼仪礼俗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彰显其优越性,进而整合信仰,增强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初期与其他教派之间的互动,赛莱菲耶内部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是赛莱菲耶内部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主动寻求适应当地穆斯林社会的尝试。可以说,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作为全球性的赛莱菲耶复兴运动在中国穆斯林社会的产物,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通过主动适应中国社会来实现,而这一点,早已通过一千多年的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得到了印证。
【关键词】:赛莱菲耶 云南 西安 现状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6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5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12-17
  • 一、研究缘起12-14
  • 二、选题的意义14-15
  • 三、三个回族穆斯林聚居区:选点的意义15-16
  • 四、研究方法及其内容16-17
  • 第二节 文献回顾17-2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7-22
  • 二、国外文献回顾22-25
  • 第一章 赛莱菲耶及其发展25-51
  • 第一节 赛莱菲耶释义25-31
  • 一、神圣性的根源25-26
  • 二、概念的界定26-27
  • 三、赛莱菲与赫莱菲27-28
  • 四、赛莱菲与赛莱菲耶28-29
  • 五、赛莱菲耶与瓦哈比耶29-31
  • 第二节 赛莱菲耶思潮的发展历史31-37
  • 一、伊本·罕百勒及其赛莱菲耶思潮的产生31-33
  • 二、伊本·泰米叶与赛莱菲耶思潮的发展33-35
  • 三、瓦哈卜与瓦哈比教派运动35-37
  • 第三节 赛莱菲耶传入中国的历史37-43
  • 一、赛莱菲耶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背景37-42
  • 二、赛莱菲耶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42-43
  • 第四节 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的宗教主张43-51
  • 一、讨黑德——严格的认主独一信仰44-46
  • 二、强调伊智提哈德,拒绝泰格利德46-48
  • 三、赛莱菲耶的礼仪礼俗特点48-51
  • 第二章 赛莱菲耶在中国产生的两条途径—云南个案51-65
  • 第一节 个案的基本概况51-53
  • 第二节 大营清真寺——一个自发的转变特例53-58
  • 第三节 从老鸡街清真寺到希达教育学院——一个渐进的过程58-61
  • 第四节 赛莱菲耶在云南发展原因和现状分析61-65
  • 一、浅析赛莱菲耶在云南迅速发展的原因61-62
  • 二、云南赛莱菲耶的发展特点62-65
  • 第三章 分化与裂变——赛莱菲耶发展的西安个案65-77
  • 第一节 个案的基本概况65-66
  • 第二节 形成——清真营里寺时期66-69
  • 第三节 分化——大蓬时期69-71
  • 第四节 分裂——两寺一点时期71-72
  • 第五节 西安赛莱菲耶的发展特点72-77
  • 一、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家族化72-74
  • 二、教义思想和宗教实践的两极化74-76
  • 三、穆斯林在清真寺隶属上的多重化76-77
  • 第四章 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发展的一点反思77-84
  • 第一节 关于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的定位77-80
  • 一、中国伊斯兰教内部的改革运动77-78
  • 二、伊斯兰教正统信仰的实践78-79
  • 三、赛莱菲耶——新兴的伊斯兰教派79-80
  • 第二节 对于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发展的一点反思80-84
  • 一、“回归经训”与“经训的工具化”?81
  • 二、拒绝传统——是利是弊?81-82
  • 三、赛莱菲耶思想缺乏包容精神?82
  • 四、宗派主义的怪圈82-84
  • 第五章 结语84-86
  • 参考文献86-90
  • 附录90-130
  • 附录一:大营清真寺卧尔兹演讲——正本清源之阻力浅析90-96
  • 附录二:老鸡街清真寺卧尔兹演讲——遵经革俗,势在必行96-100
  • 附录三:西安一穆斯林大学生访谈100-112
  • 附录四:西安某清真寺阿訇谈赛莱菲耶112-114
  • 附录五:云南某清真寺阿訇座谈114-130
  • 致谢1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忻炯俊;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再认识——兼析伊斯兰威胁论[J];阿拉伯世界;1999年02期

2 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J];阿拉伯世界;2004年02期

3 蔡伟良;;赛莱菲耶思潮探微[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1期

4 马明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5 彭萍萍;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1期

6 徐小凤;对伊斯兰政党现象的一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4期

7 徐以骅;邹磊;;地缘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8 袁灿兴;;现代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的信任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9 张中复;回族现象观察的"点"与"面"——从三本回族调查资料的研究取向谈起[J];回族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兴华;;西安伊斯兰教研究(上)[J];回族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忠云;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分化与裂变中的赛莱菲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84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