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7:03

  本文关键词: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茅山宗 生命观 超越


【摘要】:道教是沐浴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宗教,崇尚现实的人生,对生命现象有自身的解读。道教重视生命的养生与送死,其本质上是一种重视人体生死的宗教。道教的理想境界是“长生不死”。茅山宗作为道教的一部分,其对生命的关注与探求是非常全面的。到明清时,茅山宗生命修炼的具体操作过程得到丰富与完善,修炼功法逐渐成型,修炼理论也达到一个成熟期,遂形成蔚为大观的生命思潮。 人生天地之间,总是面临着生死的问题。人类从出生起就走在死亡的路上,随时与死亡相遇。人生来就有三种无法调合的困境:一是孤独感;二是痛苦感;三是恐惧感。然这三样东西往往又具有二律背反性。如果没有孤独感,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没有实现欲望的欢愉;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生也因死不了而乏味透顶。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那么苦难与意义对我们来说也就不再是问题。但是,人类却不甘于白来世间走一遭,而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因而就需要承受起各种突如其来的苦难。苦难真实存在,使人痛不欲生。人类无法也无资格追问神,即便可以追问也犹如井底之蛙论海般知之甚少,因此生命的难题始终环绕在人类的心头。 本文从渊源、内容、特质与价值四个方面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进行阐释,企图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文章从诵经存思的生命修持观、保元化幽的生命实践观、积善成仙的生命伦理观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内容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意义与超越在于:自由的追寻、生命的境界、超越自由与境界,实现不朽,乃至长生成仙。
【关键词】:茅山宗 生命观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5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
  • 二、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8-11
  •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11-14
  • 第一章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渊源14-30
  • 第一节 茅山宗的传承与发展14-25
  • 一、中古茅山宗的创立与发展14-17
  • 二、近世茅山宗的传承与发展17-25
  • 第二节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思想渊源25-30
  • 第二章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内容30-51
  • 第一节 生命修持观:诵经存思30-38
  • 一、诵经30-33
  • 二、存思存神33-38
  • 第二节 生命实践观:保元化幽38-43
  • 一、求道保元38-41
  • 二、度厄化幽41-43
  • 第三节 生命伦理观:积善成仙43-51
  • 一、积善惩恶43-46
  • 二、成德成仙46-51
  • 第三章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特质51-62
  • 第一节 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再认识51-54
  • 第二节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深层指向54-62
  • 一、生命的确定性54-56
  • 二、生命的意义与超越56-62
  • 结语 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价值62-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6
  • 后记一一永远在路上76-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养正;;明清道教识略[J];中国道教;1988年02期

3 王永国;;明代高道任自垣[J];中国道教;2005年06期

4 卢政;;茅山炼师张绍英[J];中国道教;2008年01期

5 丁常云;;简述茅山在道教历史中的地位[J];中国道教;1990年01期

6 孙王成;茅山“华阳洞灵官”[J];中国道教;2000年02期

7 王卡;读《上清经秘诀》所见[J];中国道教;1999年03期

8 李刚;道教生命哲学的特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9 汤其领;;唐代茅山道论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张yN琛;;明清善书研究综述[J];理论界;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连遥;道教生命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徐平;丹道生命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兰静;明清时期道教女丹学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康德衡;丹道与生命哲学[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高敏;笪重光书画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4 陈春晖;道教生命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5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25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