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宁《宋高僧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5:11
本文关键词:赞宁《宋高僧传》研究
【摘要】:《宋高僧传》,三十卷,太平兴国七年(982)释赞宁奉敕编撰,端拱元年(988)书成进上,有诏令僧录司编入大藏。是书绍续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了自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凡320年间的657位高僧,可补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之阙,是研究中古佛教的基本文献。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深有资于考证,历来为学界所重,然是书编入大藏的过程,文献来源的深入核查等问题,则鲜有著意,此即是本文撰述之原因。 全文共分七章,前有绪论,主要论述《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回顾了是书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第一章《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借用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外缘——宋初的文化政策、宗教政策与活动,与内因——赞宁个人的历史使命感,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宋高僧传》的编撰。 第二章《(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本章对赞宁的生平、著述进行梳理,对其外学的成就及其原因作了探讨。并对赞宁作为律学大师、历任僧职、由吴越归宋这三种身份对僧传成书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本章主要从该书的版本与流传、编入历代藏经的情况以及《中华大藏经》本、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底本及校勘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四章《(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本章将《宋高僧传》一书的编纂思想归纳为:教法委在王权、“实录聊摹于陈寿”、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等方面,又从分科编排的原则、内容呈现的格式、正附传僧人的关系以及互见法的运用等四个角度分析了该书的体例。 第五章《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本章通过对“论日”、“系日”、“通曰”体例的溯源、内容与性质的分析与归纳,认为三者的体例除受到中国传统史论的影响外,佛教典籍的著述形式也是其来源之一 第六章《(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本章利用传世古籍及新近出土文献与《宋高僧传》对读,将该书的文献来源划分为一佛教类,二史书、诏令、敕令、书表类,三碑刻类,四闻于他人与个人经历类,五其他类。 第七章《结语》。本章从赞宁的处境、传世的诗文及与王禹PA的交游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他并非如前人所说的乡愿习气甚重,一味的与世浮沉。
【关键词】:赞宁 《宋高僧传》 体例 史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3
- 绪论13-24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13-14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研究综述14-22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22-24
- 第一章 《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24-36
- 第一节 外缘:宋初的文化与宗教政策24-31
- 第二节 内因:赞宁个人的使命感31-36
- 第二章 《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36-75
- 第一节 赞宁的生平36-44
- 第二节 赞宁著述考44-58
- 第三节 赞宁对外学的研习58-67
- 第四节 赞宁的身份对《宋高僧传》成书的影响67-70
- 第五节 《宋高僧传》成于众手考70-75
- 第三章 《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75-120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版本与流传75-87
- 一、《宋高僧传》的版本75-83
- 二、《宋高僧传》的历代著录83-87
- 第二节 《宋高僧传》入藏研究87-107
- 第三节 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版本问题107-115
- 第四节 《中华大藏经》本《宋高僧传》的底本与校勘115-120
- 第四章 《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120-175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120-129
- 一、教法委在王权120-123
- 二、“实录聊摹于陈寿”123-124
- 三、以中原王朝为正统124-126
- 四、违戒僧人的探讨126-129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的体例129-172
- 一、分科编排之原则129-163
- 二、内容呈现之格式163-165
- 三、正附传僧人之关系165-170
- 四、互见法之运用170-172
- 第三节 《宋高僧传》的人数统计172-175
- 第五章 《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175-197
- 第一节 《宋高僧传》“论曰”之体例与思想内容175-180
- 一、“论曰”体例溯源175-177
- 二、“论曰”之思想内容177-180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系曰”、“通曰”之作用与特点180-197
- 一、“系曰”、“通曰”体例溯源180-181
- 二、“系曰”、“通曰”之性质181-182
- 三、“系曰”、“通曰”之内容182-197
- 第六章 《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197-268
- 第一节 《宋高僧传》与佛教类史料199-227
- 一、经序、出经记、经录类史料199-224
- 二、僧人别传、行状类史料224-226
- 三、宗派传记类史料226-227
- 第二节 《宋高僧传》与史书、诏书、敕令、书表类史料227-243
- 一、正史类史料227-228
- 二、诏书、表敕类史料228-230
- 三、稗史类史料230-243
- 第三节 《宋高僧传》与碑刻类史料243-258
- 第四节 闻于他人与个人亲历258-259
- 第五节 其他类史料259-260
- 第六节 《宋高僧传》处理文献的方法260-268
- 一、对原作全文抄用260-261
- 二、依事理而改正或删汰史料261-265
- 三、多闻阙疑与疑以传疑265-268
- 余论268-271
- 征引文献271-286
- 参考文献286-293
- 附录一:宋京师左街天寿寺沙门释赞宁传293-294
- 附录二:《宋高僧传》文献来源表294-302
- 附录三: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疏失举例302-312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3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建锋;;释赞宁与士大夫交游考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于应机;程春松;;北宋僧人赞宁的译学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孝友;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J];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4 冯国栋;;略论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必要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0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3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