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郭璞与巫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2:05

  本文关键词:郭璞与巫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郭璞 游仙诗 易占 堪舆


【摘要】:郭璞是生活在两晋之际卓越的文学家和知名的训诂学家。同时郭璞又是一个精通天文、五行、卜筮之术,博学多才的学者,尤其精通风水、堪舆之学,历史上有其占卜预测、阴阳灾变的巫术行为记载。郭璞是研究两晋时期神话、巫文化、堪舆,以及儒道文化必须加以重视的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长期从巫文化视域对郭璞进行考察,以郭璞的文学、校注作品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郭璞生平及游仙诗作、《山海经注》等文献的统筹分析,运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巫风背景环境下,郭璞的作品和行为与巫文化的渊源、巫文化特征,并对现有的郭璞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倾轴战乱的年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朝为座上宾,暮为阶下囚”体现的是每一个朝廷官员命运的坎坷和内心的忧患,人身安全没有任何保障的黎黎百姓更是缺乏安全感,生活在忧患意识中。魏晋时期又是一个思想大开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儒释道合流,为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巫文化也在这个环境下与道教思想相互融合。儒学道学崇尚理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阴阳和谐的作用,然而这些主流思想却并没有为民众带来心灵上的宽慰,既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巫术在与道教思想融合后,吸收了理论上的精髓,使百姓依靠占卜、堪舆等人力所能及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对坟墓走向的修葺,对未知事物的预判,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目的。因而巫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大的发展,不仅对主流文化的传播构建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也为黎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慰藉,铸造了一座精神花园,为普通民众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生活安康的理想世界。 郭璞无疑是这个时期文学、典籍、传统文化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才,是一个集巫术文化大成于一身的学者,本文则是首次从巫文化视角来研究分析郭璞及其作品。在绪论与时代背景的描述之后,首先阐述的是巫文化素材、语汇为游仙诗提供的结构和描写意象以及巫文化对游仙文化想象的影响,分析游仙诗中的“名山”意象与“医药”意象与巫文化的关系,阐释游仙诗中常出现的仙女舞蹈与乘骑珍兽在巫术中的体现,,并阐述是如何从巫术中转化而来;其次探究郭璞所注《山海经》折射出的巫文化内涵,以夸父逐日的经典神话为载体剖析郭璞注重反映出的不寻常的解读方式;最后分析郭璞的卜筮堪舆与巫文化,从卜筮和堪舆两个角度分析,介绍了郭璞占卜术的师承关系,研究郭璞占卜术所运用的巫术理论,最后探讨了郭璞对占筮术的变通与创新;由于精通周易,郭璞的堪舆风水术也受到道教道家思想的浸染,其堪舆案例也体现了道家道教的崇水思想以及华夏文明传统的延绵子嗣观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论文视角的创新。国内已有诸多以郭璞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尚少见专门从巫文化视角对郭璞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由笔者经过对郭璞作品和行为长期的考察和钻研,首次系统的用巫文化理论来研究郭璞的文学作品、校注作品以及个人巫术行为。第二,神话新诠释。在研究郭璞《山海经注》时,在郭璞的注释基础上,从巫文化视角,运用巫文化理论,来对《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进行全新的诠释,挖掘传统神话中蕴含的巫术思想。第三,巫文化的演变。魏晋时期思想大开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儒释道合流,为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巫文化也在这个环境下与道教思想融合。本文通过研究巫文化对主流文化(儒释道中的道教文化)构建中的积极作用,揭示了两晋之际巫文化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轨迹。在巫术影响下,郭璞的游仙诗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开创性建设,沿袭了巫术的神秘隐晦、不可触摸的意象特点,又展现出游仙行为独有的仙气飘渺、闲适自得的艺术风貌,提高了游仙诗的审美趣味,对现代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之处;而郭璞堪舆相墓采用的崇水、延绵子嗣的理念既符合华夏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也为现代建筑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郭璞 游仙诗 易占 堪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92;I20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际学术成果11-12
  • 1.3 研究意义12
  • 1.4 研究目的12-13
  • 1.5 研究方法13
  • 1.5.1 文献研究13
  • 1.5.2 科学思维方法13
  • 1.6 本文框架13-14
  • 1.7 创新之处14-16
  • 1.7.1 研究视角的创新14
  • 1.7.2 为某些神话故事做出新诠释14
  • 1.7.3 梳理魏晋时期巫文化的演变与发展14-16
  • 2 魏晋时期的巫文化背景16-22
  • 2.1 由汉渐衰的巫风16-18
  • 2.1.1 汉初巫术的盛行16-17
  • 2.1.2 东汉反巫思潮17-18
  • 2.1.3 儒家理性主义对巫术的遏制18
  • 2.2 步入民间的魏晋巫风18-19
  • 2.3 民间信仰的推动19-22
  • 3 郭璞的游仙诗——巫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融合22-27
  • 3.1 郭璞游仙诗结构与意象中体现出的巫文化22-24
  • 3.2 郭璞游仙诗游仙文化构建中呈现的巫文化24-27
  • 3.2.1 游仙舞蹈24-25
  • 3.2.2 珍兽乘骑25-27
  • 4 郭璞的《山海经注》——巫文化视角阐释神话故事27-33
  • 4.1 《山海经》体现的巫术知识27-29
  • 4.1.1 地理知识28
  • 4.1.2 医药知识28
  • 4.1.3 历史知识28-29
  • 4.2 郭璞《山海经注》——巫文化视域下对《山海经》的诠释29-33
  • 5 郭璞的卜筮与堪舆术——对巫文化的演变与发展33-45
  • 5.1 郭璞卜筮之术34-38
  • 5.1.1 师承京、管二人34-35
  • 5.1.2 郭璞的占卜案例35-37
  • 5.1.3 郭璞对卜筮的变通37-38
  • 5.2 郭璞的堪舆之术38-45
  • 5.2.1 崇水观念39-41
  • 5.2.2 子嗣延绵观念41-45
  • 6 结论45-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2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洽;柳毅故事的文化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3 张文澍;从《聊斋志异》中“女强人”形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及伦理思想[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4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5 王平;;《醒世姻缘传》与《聊斋志异》俗信描写之比较[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6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7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王竞;;王斱《四六话》与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石亚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经济思想——以曹操、诸葛亮、袁准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乔永平;练成;;皇甫谧故里民俗与魏晋民俗的继承关系[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燕燕燕;;滕州西户口一号、二号祠堂画像石中榜题图像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权家玉;;南朝的“苏侯”信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慧;;楚辞莲荷意象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学智;;王夫之对明代严刑峻法的批判——以《尚书引义·舜典》为中心[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9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10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瑞;中医古籍中治疗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2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32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