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宗教认同的结构、特点与认同运作机制
发布时间:2017-07-17 08:24
本文关键词:族群宗教认同的结构、特点与认同运作机制
【摘要】:本文以凉山彝族——诺苏的原生性宗教为例,探讨建基于族群“血缘”身份基础之上的宗教认同结构、特点和认同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与总结血缘身份和原生性的宗教类型之于宗教认同的作用和意义。族群的宗教认同,基于不同的民族群体和宗教类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原生性宗教作为中国宗教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个族群中。它作为与族群伴生共长的、植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中的宗教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种种特性。它往往沉淀为一个群体文化、信仰的“底层”,内化为思维模式、积淀成生活习俗,影响着该族群的精神生活,形塑着族群的文化特征。原生性宗教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及学术界对它关注和研究的边缘化现状,使得本文立足于原生性的宗教类型来探究中国的宗教认同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血缘,作为人类群体最基本、最普遍的两种认同基础之一(另一种是地缘-空间),对宗教认同的形塑亦有着重要的作用。凉山彝族——诺苏,就是一个典型地建基于血缘认同基础上的族群。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地缘上的封闭性和政治、文化环境上的孤立,使得诺苏较长时间地保留着原生性宗教的完整形态。直至社会变迁、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频繁的今天,诺苏原生性宗教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之于诺苏群体而言,还有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意义。由此,以诺苏的原生性宗教为例来探讨族群宗教认同的结构与特点,并反思与总结宗教认同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有着价值和意义。论文以质性研究为主,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等,在田野调研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探索。文章以宗教认同的获得与建构、宗教认同核心以及认同的运作机制来呈现族群宗教认同的基本结构。文章指出,族群的原生性宗教认同,作为一种“元认同”的形式,群体成员出生、成长在特定的血缘、文化共同体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它的认同,成为它延续、发展与传承的群体基础,而在习俗和原生性宗教氛围的熏习之下,建构和维系着对它的认同。族群的原生性宗教建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诺苏社会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支制度、以家支外婚,(血缘)等级内婚为主的婚姻制度、以及以毕摩及其传承的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毕摩制度成为了保障宗教认同稳固传承的重要社会基础。宗教认同的核心,作为认同结构中最重要的元素,表现在以血缘身份为社会核心构念的诺苏群体中,就是以“祖灵”的符号来呈现。宗教认同的运作机制,则展现诺苏原生性宗教教义所建构的神圣意义和价值观念,通过仪式和神话的反复实践和重申将其内化为信仰群体的心理共识并引导其社会行动,从而实现对宗教的认同。文章通过对诺苏宗教认同结构与要素的梳理,总结并探讨建基于血缘身份之上的原生性宗教认同之基本特点。研究指出,正是“原生性”的宗教类型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群特性塑造了诺苏宗教认同的表达与呈现、类型和强度。论文通过研究指出,原生性宗教所具有的原初性、底层性、弥漫性和嵌入性等种种特性,使之与族群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特点首先造成了宗教认同边界与族群边界相重合,原生性宗教的成员资格典型地体现在其族群身份之上,并由此造成了宗教的封闭性,也即,血缘边界限定了宗教超越族群传播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此外,也正是因为原生性宗教的种种特性,使得宗教内化为群体的心理共识、思维模式、意义系统和生活习俗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不轻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认同解构的情况。研究发现,特别强调血缘认同的族群,其宗教认同核心就会极度强调血缘祖先,典型如诺苏。而以地缘-空间凝聚的群体,就会不同程度地强调和突显“山神、土地神、寨神”等地域保护神的重要性。由此突显了宗教与族群之间的重要关联。而“血缘”身份之于诺苏宗教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了“祖灵”这一认同核心,并由此决定了认同核心与信仰群体之间是一种祖先-后裔的血脉关联和祖灵-后裔的庇佑关系。它以这种先祖—后裔的神人关系,拉近了神圣客体和主体的距离,使得基于这种血脉相连的宗教认同更加稳固。研究同时亦发现,虽然诺苏群体对原生性宗教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但鉴于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之间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使得宗教往往需要借助族群本身(族群认同、族群情感和族群意志)来发挥其认同的力量和作用。换句话说,如果长期地离开族群环境、诺苏家支的氛围,可能这种宗教认同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与身份解构型(解构一切社会身份与关系)的宗教认同相比,它受制于族群本身的限制,因而其作用的范围和力度都是有限的。总之,论文通过对诺苏原生性宗教的探讨,反思并总结了族群宗教认同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乃至族群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等。论文还进一步指出,无论有无独立的信仰群体、组织化的教会和宗教“身份”(宗教徒之名)的标识,都不影响信仰主体神圣性的获得与建构,以及对宗教的认同。因此,组织化的教会、独立的群体和特定的宗教身份,都不是构成宗教的必然和关键。我们民族地区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原生性宗教,也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族群对神圣、超越和永恒的认同需求。因此,通过本文的梳理与探究,对认清中国语境中的宗教认同特点,并以此反思西方宗教认同理论,并在视野上扩展对宗教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族群 原生性宗教 宗教认同 凉山彝族 诺苏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1-0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5
- 导论15-36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5-18
-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启示18-29
- 三、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29-33
- 四、基本思路与论文构架,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33-36
- 第一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获得与建构36-49
- 第一节 宗教认同获得与建构的理论分析36-37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与符号边界37-43
- 一、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38-40
- 二、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符号边界40-43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与边界建构43-49
- 一、家支制度作为诺苏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44-46
- 二、毕摩制度作为诺苏宗教认同的重要保障46-49
- 第二章 族群宗教认同核心——神圣的符号及其特性49-63
- 第一节 关于宗教认同核心的理论分析49-51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核心——祖灵51-56
- 一、始祖——关于诺苏共同体的起源意识51-52
- 二、祖神——诺苏宗教神灵体系的结构核心52-53
- 三、祖灵—鬼灵——诺苏人关于幸与不幸的解释机制53-55
- 四、祖界——关于诺苏共同体的归属地55
- 五、以“路上方”仪式——送祖归灵作为诺苏宗教仪式的分界55-56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核心的基本特性与作用56-63
- 一、诺苏宗教认同核心的基本特性57-59
- 二、诺苏宗教认同核心的主要作用59-63
- 第三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运作机制63-87
- 第一节 关于宗教认同运作机制的理论分析——神圣化机制63-65
- 第二节 教义体系的建构——现实世界的神圣化65-72
- 一、世界的样子和人的位置——诺苏人空间的圣化65-68
- 二、时间是什么?——诺苏人关于时间的神圣体验68-69
- 三、人的属性、构成与命运——诺苏人“身体的圣化”69-71
- 四、死亡是什么?不幸和灾难又是什么?——具象化危机与灾难71-72
- 第三节 宗教神职人员——世俗与神圣的沟通与联结者72-75
- 一、祭司毕摩调解、维系圣—俗之间的关系和界限73-74
- 二、巫师苏尼调解、维系人—鬼之间的关系和界限74-75
- 第四节 仪式的反复实践75-84
- 一、诺苏宗教的仪式类型76-78
- 二、仪式过程与基本结构78-79
- 三、诺苏宗教仪式的作用机制79-84
- 第五节 神话的反复重申84-87
- 一、诺苏神话的类别与主题84-85
- 二、诺苏神话的作用机制85-87
- 第四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87-102
- 第一节 诺苏宗教认同的基本特点89-93
- 一、诺苏宗教认同边界与族群边界相重合89-90
- 二、诺苏宗教认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90-91
- 三、诺苏宗教认同的内部差异性91
- 四、诺苏宗教认同核心聚焦于血缘祖先之灵91-92
- 五、诺苏宗教认同的类型与强度92-93
- 第二节 族群宗教认同的影响因素93-99
- 一、原生性的宗教类型之于宗教认同的塑造和影响93-96
- 二、族群血缘身份之于宗教认同的塑造与影响96-99
- 第三节 结语99-102
- 参考文献102-106
- 附录 仪式图片 (送祖归灵仪式)106-109
- 致谢109-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分类[J];民族学刊;2011年01期
2 蔡华;;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3 蔡华;张可佳;;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J];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4 Weller;范丽珠;陈纳;Madsen;郑筱筠;刘芳;;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关于杨庆X《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5期
5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7 李向平;;伦理·身份·认同——中国当代基督教徒的伦理生活[J];天风;2007年09期
8 刘骞;;全球化语境下的宗教认同与公民身份互动分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02期
9 陈彪;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思想及其贡献[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4期
10 李正文,罗曲;彝族巫文化中的苏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552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5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