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追求互济与和平

发布时间:2017-07-18 01:14

  本文关键词:追求互济与和平


  更多相关文章: 贺川丰彦 基督教和平主义 民间外交 合作社运动 世界联邦运动


【摘要】:贺川丰彦(1888-1960)为20世纪日本的著名基督教布道家、社会活动家和民间外交家。他作为入世的宗教领袖,以在神户贫民窟的宣教工作为开端,在日本国内先后发起规模最大的劳工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合作社运动等,并大力推广他基于基督教信仰的友爱思想及和平思想。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应邀去海外布道,因此在国际社会上赢得赞誉,被称为“日本的甘地”、“日本的史怀哲”。他在战后更是声名卓著,于1947年和1948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又先后于1954年、1955年和1956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本论文以贺川丰彦后半生,即他在太平洋战争前后(自1929年大萧条和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订为止)三十年间的思想和行动为案例,探讨宗教在20世纪中期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影响。面对这个时期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战争冲突,以及战后复兴和重返国际社会的困难课题,贺川利用其宗教领袖身份,与外国政要和大众接触,并作为民间组织的代表,积极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本论文挖掘和运用中英日三种文字的第一手史料,试图探明贺川在日本对外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之影响的理解。 贺川在国内外展开的大量社会活动以及和平工作使他无愧于“基督教国务活动家”的称号。他借助宗教的力量,向太平洋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占领日本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及韩国的李承晚总统等外国政要呼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注重民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他还指导合作社运动以推进平民的经济自救,领导世界联邦运动以促进世界和平,并以这两个运动的组织作为平台,为加强战后日本与苏联、中国的接触和双边关系做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因1951年旧金山会议片面讲和而造成的日本外交的偏向。 贺川的案例显示出宗教领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发言权:即通过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世界观影响政治家,并在民间层次上影响大众舆论。然而,当宗教领袖的和平诉求和救世祈愿与经济利益、军事战略及领土主权等事关重大的现实主义考量发生冲突时,其影响力和实际作用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贺川丰彦 基督教和平主义 民间外交 合作社运动 世界联邦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序言8-15
  • 一、问题缘起8-9
  • 二、研究方法9-11
  • 三、文献综述11-15
  • 第一章 思想信仰背景及社会活动15-22
  • 一、思想信仰背景15-17
  • 二、社会实践17-19
  • 三、入世的宗教领袖19-22
  • 第二章 面对三十年代的经济和战争危机22-27
  • 一、友爱的合作经济学22-24
  • 二、"赎罪爱"及其实践24-27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前夕的对美和平工作27-36
  • 一、贺川与罗斯福总统的关系27-30
  • 二、日本基督教赴美和平使节团30-33
  • 三、贺川与龚斯德的和平努力33-36
  • 第四章 在日本战后重建中的贡献36-40
  • 一、应对战后初期的生活危机36-38
  • 二、解救战后初期的精神危机38-40
  • 第五章 以民间外交促进世界和平40-49
  • 一、世界联邦运动与和平运动40-43
  • 二、合作社运动与日苏·日中关系43-46
  • 三、吁请李承晚总统改善日韩关系46-49
  • 结论49-53
  • 一、宗教领袖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49-50
  • 二、贺川的宗教思想及活动的特征50-51
  • 三、贺川的社会事业的现代意义51-52
  • 四、贺川的局限性52-53
  • 注释53-66
  • 附录66-75
  • 附录一、主要外国人名汉译表66-68
  • 附录二、由贺川与龚斯德提议、哈母登起草的媾和方案68-70
  • 附录三、贺川生平事迹相关照片70-75
  • 参考文献75-89
  • 后记89-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培清;福龙丸事件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刘家峰;;近代中日基督教和平主义的命运——以徐宝谦与贺川丰彦为个案的比较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555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55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