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普译师哲学观之发展历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绰普译师哲学观之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在雪域高原兴起佛教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佛教学者把佛教的三藏经教义或十二支分教教义,及其解析阐释的浩如烟汲的经典巨著作为根本渊源,开辟了藏传佛教的先河。如今藏传佛教以自身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智者,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西藏,佛教前弘期逐渐兴起了宁玛派,直至后弘期时以噶当派为首,逐步形成了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以讲修二业合一显密二乘教义的藏传佛教特殊的传承方式。所谓佛法讲修十八支派,也可以归结为萨、格、噶、宁四大教派。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十八支派在其传承方面虽有些轻重之分,但根本教义无一失传。 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的一大重要教派,它以金刚持佛祖亲言传授的密法作为最初渊源,成为佛祖四条教言合为一体的密宗流派。这一流派最初由玛、米、塔三位德高望重的师徒所兴起。玛尔巴·确吉洛追(1012-1097)作为噶举派鼻祖,师从印度的大师帝洛巴、那若巴,苦修悟到了那若六法等颇多教言,之后由其心传弟子米拉谐巴多吉尊者(1040-1123)树起了该法旗帜,随后其两位弟子俗称“日月同辉”之塔布拉吉(1079-1153)把噶当派菩提道次第与“大手印”融合为一体,创建了“噶恰两河为一”(bka ' phyag chu bo gnyis ' dus)的哲学思想,由此形成了塔布噶举派。他一生广收弟子、云游传教,逐步形成了噶举四体八支等诸多支派。该教派如今依旧源远流长、万般兴盛。 本文所阐明的是塔布噶举八小支派之绰普噶举派的发展历程、始祖大译师绰普强巴白(1172-1236)之哲学观、演变历程、最终衰微的过程等。文章以绰普派的传承兴起及辉煌历程为线条,对绰普大译师的哲学观做了粗浅的阐释。首先,绰普大译师作为一名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一名智者,曾对整个藏传佛教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不仅是一位有名的大译师,而且是一名闻、思、修、讲、辩、著述等集于一身的大学者。尤其让世人敬仰的是当时在卫藏地区恢弘戒律佛法,随着佛教的兴起,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义无返顾地先后前往印度、尼泊尔等地迎请了释迦师利跋陀罗(1127-1225)、佛陀室利、佛陀罗交基三位班智达。对藏传佛法做了大规模的解析矫正之大业。另外,大师亲自组织修建了举世无双的绰普弥勒大像、绰普大佛塔,并大量的佛经译成了藏文。 总之,大师对该教的执着与无私的奉献,当时绰普噶举成为全藏赫赫有名的宗派。培育了绰普大慈本尊、布顿仁青珠(1290-1364)为主的众多至高无上的门徒。鉴于,笔者初出茅庐、学识浅薄,研究绰普噶举和绰普大译师的哲学观无疑是件难事,在论述过程中出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指正! 全文共四章: 第一章简单阐述绰普噶举派的发展历程作为引言,首先概述藏传佛教噶举派发展史,并逐一阐述绰普噶举派的渊源、发展历程、最后的衰微等过程,为下一章阐明绰普噶举之根本哲学观做了铺垫。 第二章试论绰普大译师哲学观之渊源,既是后两章的根本也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章以阐述绰普大译师(1172-1236)的功绩来展开,分析他以讲辩著述的方式为佛法的兴盛所做的功勋。文章进一步论述绰普派如何基于噶举派之“大手印”道法汲取了三位班智达的教言教义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绰普噶举派的哲学观,为下章埋下伏笔。 第三章作为本文的重点与难点,试析了绰普噶举派的根本哲学观。通过对其“一百零八方秘诀”(man ngag brgya rtsa brgyad)的精神以及“忠言三十”(snying gtam sum cu ma)、“苦乐相随”(skyid sdug lam khyer)、“大手印四字说”(phyag rgya chen mo yi ge bzhi ba)等一系列修行教言的粗浅分析,证明了译师如何奠定绰普噶举派的教观真谛,在众多噶举派中形成了一道自己独特的宗派之风。 第四章作为文章的结尾,主要阐述对绰普大译师(1172-1236)之教观的传承修持,以及如何走向衰微的过程。另外,文章强调了绰普噶举虽已成为一支名存实亡的教派,但实际上绝非泯没无闻、销声匿迹。它以血液一般渗透在其他各教派的教义中。为了当前绰普噶举现状做个客观的定位,文章对绰普大译师之哲学观在其绰普古寺以怎样的形式走向衰微,及其原因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并全文将告一段落。
【关键词】:绰普噶举 绰普译师 哲学观 发展史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6.6
【目录】:
- 外文摘要3-8
- 内容摘要8-14
- 正文14-254
- 参考文献254-265
- 致谢265-2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从杜荀鹤诗看其佛禅情结[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广志;;概论日本关于宁波区域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李根亮;;《红楼梦》中的宗教活动与清代社会[J];红楼梦学刊;2007年06期
4 王志跃;;宋代国家、礼制与佛教的互动考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5 府建明;;华严“圆融”思想与盛唐佛教气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6 李姝睿;;藏传佛教戒律之管窥[J];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柏景;;藏区苯教建筑探源[J];建筑学报;2009年S2期
8 甲央;霍巍;;20世纪西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J];考古;2001年06期
9 曾国庆;;论固始汗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作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10 根呷翁姆;;浅谈甘孜藏区的政教联盟制度[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柏景;;川西地区藏羌高碉建筑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贾东桥;;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4 史晓明;;龟兹佛教壁画艺术在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公元4—6世纪为中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5 马俊亚;;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樊秋丽;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孙娟;从世俗到神圣[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贾学锋;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冬梅;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586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8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