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6:33
本文关键词: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间文化 民间庙会 天津皇会 稳态性 妈祖信仰 场域文化
【摘要】:“皇会”起源于民间“娘娘会”,是天津本地为纪念海神妈祖诞辰,在天后宫及周边街区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会期在农历三月二十三,不定年份举办。皇会在天津历史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了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性格,本地流传着“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皇会也被冠以“中国狂欢节”之美誉。然而,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侵袭下,生发于农耕文明中的民间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与植根土壤已被严重破坏,各道花会也在劫难逃,纷纷面临传承后继乏人、会所荡然无存的窘境。虽然来自外界的破坏力极大,但皇会人依然秉承祖辈传承的办会传统,并以一种极为罕见的稳态性特征传承至今,这与大部分民间文化在生存困境中的销蚀、溃散形成了鲜明对比。天津皇会作为“非遗后”时代中典型的鲜活案例十分少见,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角度,对其稳定性成因进行源头式探究。 皇会的稳态性是在社会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合力促成的:首先源自于本地民众对妈祖信仰的笃信,这使得妈祖信仰渗透其精神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随后在国家与民间相互借势的过程中,完成了信仰本身的扩大与对皇会的加冕,并借助“文化场域”所产生的集体、主动的传承力,来完成传播与扩布,为皇会传承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此外,皇会还调和了国家与民间、正祀与淫祀、大传统与小传统、日常与狂欢、祭祀圈内与祭祀圈外、传承主体与传承客体等因素之间的对立关系,并在一种上至国家、下至民众集体稳定的社会氛围中存在并发展至今。国家、地方政府、地方文化精英、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信仰、一种组织、一种集会形成与稳定的基础。因此,研究皇会的稳定性,须从社会构成、血缘地缘、宗教信仰、礼治秩序、维系道德和社会阶层等多方面来全方位考察。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期望自“非遗后”的时代背景中,以具“稳态性”典型特征的皇会作为个案研究,找寻到现象背后保持其稳态性的普适性因素,,为诸多面临传承窘境的民间庙会的稳态发展提供指导意义,在民间仪式的混杂与圆融中,找寻出它所发挥出的普遍作用,并由皇会个案上升至整个民间文化的保护,为民间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民间文化 民间庙会 天津皇会 稳态性 妈祖信仰 场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34
- 0.1 选题缘起7-14
- 0.1.1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阐释皇会稳态性的价值和意义10-11
- 0.1.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遗后”时代的深远影响11-12
- 0.1.3 突出传承人的重要性12-13
- 0.1.4 有助于“非遗”学科的建设13
- 0.1.5 有利于繁荣文化多样性13-14
- 0.2 相关研究及综述14-22
- 0.2.1 妈祖信仰研究14-18
- 0.2.2 皇会研究18-20
- 0.2.3 各学科理论梳理20-22
- 0.3 理论空间22-30
- 0.3.1 妈祖信仰与天津历史文化的交织23-26
- 0.3.2 皇会祭典仪式中各阶层之间的关系26-27
- 0.3.3 民间会组织所体现出的整体稳定性27-28
- 0.3.4 民间庙会的实用功能28
- 0.3.5 皇会的稳态性与变异性28-30
- 0.4 研究方法30-34
- 0.4.1 文献资料法31-32
- 0.4.2 田野调查法32-33
- 0.4.3 理论研究法33-34
- 第一章 天津妈祖信仰及时空建构34-98
- 1.1 天津城市历史和妈祖信仰的同构化过程34-54
- 1.1.1 天津地理、历史概述34-43
- 1.1.2 妈祖信仰的在地化过程43-54
- 1.2 天后宫——天津城市文化的原点54-66
- 1.2.1 天后宫历史沿革54-57
- 1.2.2 天后宫繁荣之因57-66
- 1.3 皇会的缘起66-80
- 1.3.1 “皇会”源考及会期、路线66-73
- 1.3.2 皇会繁荣的最大动因——经济利益73-80
- 1.4 地域集体文化性格与会文化的互文80-98
- 1.4.1 天津的地域文化性格81-95
- 1.4.2 地域文化对会文化的影响95-98
- 第二章 皇会祭典仪式的“正祀”稳态因素98-136
- 2.1 正祀性质与仪式中“双轨制”的平衡点98-108
- 2.1.1 妈祖祭典的正祀化演变过程98-104
- 2.1.2 “正祀”体系形成原因探究104-108
- 2.2 大传统向小传统渗透,小传统向大传统靠拢108-113
- 2.2.1 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皇会祭典仪式中的关系108-111
- 2.2.2 两者融合的基础——“致中和”式的均衡和谐观111-113
- 2.3 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113-122
- 2.3.1 国家意识通过仪式输入民间社会113-114
- 2.3.2 地方官僚与士绅阶层上通下达的媒介作用114-118
- 2.3.3 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借势”118-122
- 2.4 “不规则”祭祀圈的辐射作用力122-132
- 2.4.1 作为文化、经济中心地的祭祀圈122-128
- 2.4.2 祭祀圈存在的基础——“认同感”128-130
- 2.4.3 祭祀圈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作用130-132
- 2.5 仪式与象征对权威的再造132-136
- 第三章 皇会中会的“津味”稳态因素136-171
- 3.1 会与会文化136-145
- 3.1.1 会与会种136-138
- 3.1.2 会组织的人员结构与文化138-145
- 3.2 常与非常——狂欢与日常145-151
- 3.2.1 皇会狂欢中的自然性释放145-146
- 3.2.2 皇会狂欢的全民性146-148
- 3.2.3 皇会狂欢中的反规范性148-151
- 3.3 会规及其俗信力151-159
- 3.3.1 会规的存在及影响——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为例151-155
- 3.3.2 会规制定的原则与运行的语境155-158
- 3.3.3 会规为会提供适应社会的“自恰性”158-159
- 3.4 会组织与其他庙会的互动159-171
- 3.4.1 与北京妙峰山庙会的互动159-162
- 3.4.2 与天津城隍庙会的互动162-164
- 3.4.3 朝圣中的礼物流动164-171
- 第四章 皇会生态及稳态中的变异171-214
- 4.1 皇会在近现代的存在与传承171-182
- 4.1.1 皇会近现代传承的“稳”与“变”171-175
- 4.1.2 当下皇会社会文化功能的“稳”与“变”175-182
- 4.2 会期内外民俗与民众生活182-191
- 4.3 皇会的当下生态191-204
- 4.3.1 社会转型期内的天津皇会191-197
- 4.3.2 社会转型期内天津民间会组织的存在现状197-201
- 4.3.3 皇会中的文化变迁201-204
- 4.4 皇会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启示性204-214
- 4.4.1 皇会研究对当代民间庙会稳态发展的普适性意义204-206
- 4.4.2 皇会在“非遗后”时代背景下对民间文化保护的启示206-214
- 结语214-221
- 附表一:俗语对照表221-224
- 附表二:历代妈祖册封称谓224-226
- 参考文献226-23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233-235
- 致谢235-2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汝为;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1期
3 高明皓;;信仰群体的力量——以天津天后宫信仰建构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何博;;认同的本质及其层次性[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J];东岳论丛;2005年04期
6 姚怡暾;;浅谈天津皇会中的民间歌舞[J];甘肃农业;2011年05期
7 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11期
8 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侯杰,李净f ;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以天津皇会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10 陈克;关于天津文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59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9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