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大陆传播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9 05:26

  本文关键词: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大陆传播状况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 佛光山 大觉寺


【摘要】:人间佛教自二十世纪初,由太虚大师明确提出,至今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不论是从佛教学者们的著作中,还是从大师们的讲经说法里,都代表着清末以后佛教发展的新思潮。人间佛教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和佛学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星云大师就是这一系列人物中的重要一位,他将人间佛教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社会,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为人间佛教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独树一帜地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系运用于实践之中,先后在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建立了佛光山道场,革新了佛教的管理发展理念,制定了僧众的各项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地响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佛教文化与现今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在引导世俗大众向善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人间佛教的发展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本文选取佛光山祖庭大觉寺为田野调查点,对比了大觉寺复兴前后的各种变化,结合星云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以及佛光山的组织特点,通过列举人间佛教在当地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分析出佛光山在大陆推行人间佛教的目的、特点、意义,从而进一步揭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对新时期人间佛教的发展有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 佛光山 大觉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绪论9-17
  • 第一节 研究现状述评9-14
  • 一、我国大陆的研究状况9-10
  • 二、我国港、澳、台地区人间佛教理论的研究状况10-13
  • 三、国外的研究状况13-14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4-15
  • 一、选题的目的14-15
  • 二、选题的意义15
  •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5-17
  • 一、基本思路15-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人间佛教的理论传承17-24
  • 第一节 人间佛教提出的背景17-18
  • 一、政治上17
  • 二、思想上17-18
  • 三、教团内18
  • 四、社会上18
  • 第二节 人间佛教产生的原因18-19
  •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传承先驱19-24
  • 一、太虚大师19-22
  • 二、印顺大师22-24
  • 第二章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24-34
  • 第一节 星云大师生平24-25
  • 第二节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理论传承25-27
  • 第三节 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新时期人间佛教思想特点27-29
  • 一、继承原始佛教,直仰佛陀27
  • 二、关心社会现实,以人为本27-28
  • 三、同体共生,,平等融合28
  • 四、关注现实、积极入世28-29
  • 第四节 星云大师领导下的佛光29-34
  • 一、宗门思想30-31
  • 二、佛光山的组织31
  • 三、佛光山的建设31-34
  • 第三章 田野点概况34-38
  • 第一节 宜兴大觉寺的历史与渊源34-35
  • 一、白塔旧址34-35
  • 二、战乱寺毁35
  • 第二节 宜兴大觉寺的改造和重建35-38
  • 一、旧址勘察35-36
  • 二、易址重建36
  • 三、重建工作36-38
  • 第四章 大觉寺的薪传情况38-55
  • 第一节 大觉寺的法师38-43
  • 一、法师的来源组成38-41
  • 二、法师的日常生活41-43
  • 第二节 大觉寺的义工43-49
  • 一、义工的来源组成43
  • 二、义工的个案分析43-49
  • 第三节 大觉寺的香客49-55
  • 一、香客的来源组成49-51
  • 二. 香客的个案分析51-55
  • 第五章 大觉寺复兴状况现状55-61
  • 第一节 影响大觉寺复兴的因素55-56
  • 一、地域环境55
  • 二、文化习俗55-56
  • 三、信众群体56
  • 第二节 大觉寺复兴过程中采取的应对措施56-61
  • 一、外在环境的治理重建56-58
  • 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58-61
  • 第六章 大觉寺人间佛教传播状况分析61-70
  • 第一节 大觉寺人间佛教传播的目的61-62
  • 一、改变当地愚昧落后的信仰现况61
  • 二、实现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理念61-62
  • 第二节 大觉寺人间佛教的传播特点62-65
  • 一、以文化弘扬佛法62-63
  • 二、以教育培养人才63-64
  • 三、以慈善福利社会64-65
  • 四、以共修净化人心65
  • 第三节 复兴的大觉寺对当地佛教发展的意义65-68
  • 一、举办多元活动,带动当地佛教社会化65-66
  • 二、改革弊端陋习,带动当地佛教现代化66
  • 三、提倡人生礼仪,带动当地佛教生活化66-68
  • 结论68-70
  • 附录70-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绵山;台湾当代佛教特点探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万里;社会变迁与台湾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着眼[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张文彪;台湾佛教历史评述[J];东南学术;2003年06期

4 星云;如何广结善缘[J];佛教文化;2002年02期

5 星云;慎独[J];佛教文化;2003年01期

6 邓子美;实践人间佛教内核 转换佛学研究课题[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7 王永会;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倡导与实践[J];佛学研究;2000年00期

8 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9 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J];法音;2004年08期

10 何绵山;当代台湾佛学院所僧教育现状评述[J];法音;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64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7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