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6:02

  本文关键词: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成玄英 《道德经义疏》 《庄子疏》 重玄 本迹 兼忘 物性


【摘要】:中古道教从六朝到隋唐,其教制、教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有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来自佛教的冲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此时,道教学者的兴趣由术转向道,即由原先注重道教方术的修炼转而重视道教义理的建构,由是有重玄学之兴。目前,对重玄学究竟肇始于何时、何人,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但直至成玄英重玄学才臻于其理论体系的完备,却是研究者们一致的识见。 对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然取得丰硕成果,但对至今尚存的成氏遗著《道德经义疏》和《庄子疏》的关系,即它们在成氏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孰重孰轻,究竟何者更能代表成氏的思想,却是看似意见大体一致,实则其见解未必妥当,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作为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研究的一篇专题论文,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其论述,以表达笔者的浅识陋见,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尽管成玄英一生著述颇丰,但多数散佚,至今完整可见的仅有《道德经义疏》和《庄子疏》两种,它们便成为研究成氏思想所依凭的主要材料,但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者有一种普遍的倾向或者说一种主流的观点,即认为《庄子疏》是集中反映其重玄学思想的成氏代表之作,而且这种或因先入为主的缘故所导致的看法,似乎显得有些天经地义,长期以来竟无人怀疑其正当性,也因此,,《道德经义疏》便相应地被看轻了,仿佛它在成氏思想体系中真是无足轻重似的。笔者的看法有异于是,认为足以代表成氏重玄学思想者,其实不是《庄子疏》,而恰恰是《道德经义疏》! 本文在吸取学术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道德经义疏》是一部系统地建立重玄学这一道教式经院哲学体系的著作,成玄英重玄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方面(重玄论、道体论、心论)都在此书中得到反映,而《庄子疏》仅反映了其思想的次要方面。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了《道德经义疏》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重玄论、道体论、心论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为《庄子疏》相对欠缺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成玄英重玄学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在该部分,首先是分析了“重玄”的含义,阐释了它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意义,还对重玄思想和三论学作了简要比较;进而剖析了道体论的思想内容,着重揭示了“道”之“本”与“迹”的两层含义,又辨析了“道”与“理”、“气”的关系以及物到底是自生还是道生等问题;最后论析了心论的核心内容——如何将妄心(包括思虑之心和情欲之心)转化为真心的修行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第三部分依据《庄子疏》,探讨了其中为《道德经义疏》所缺乏的内容——物性论,认为尽管其“物性”概念近似郭象的“性分”概念,但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简单因袭,成玄英的物性论实是对庄子的“逍遥”、“齐物”思想和郭象的“独化”、“性分”思想进行综合创新的成果。 本文的结论是,如果说成玄英重玄学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重玄论、道体论、心论、性论所构成的话,则从以上所展示的《道德经义疏》和《庄子疏》的思想内容来判断,《道德经义疏》理应被确定为成玄英重玄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关键词】:成玄英 《道德经义疏》 《庄子疏》 重玄 本迹 兼忘 物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5
【目录】:
  • 中文提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9
  • (一) 研究综述11-15
  • (二)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思路15-19
  • 一、 作为重玄学成熟理论建构者的成玄英19-27
  • (一) 成玄英的生平与著述19-23
  • (二) 成玄英的道教解经学23-27
  • 二、 《道德经义疏》的重玄论27-33
  • (一) 何为重玄27-28
  • (二) 重玄非佛28-30
  • (三) 重玄的现实意义30-31
  • (四) 重玄三义31-33
  • 三、 《道德经义疏》的道体论33-42
  • (一) 虚通、真常、自然33-35
  • (二) 本与迹:道之两层35-37
  • (三) 道与理、气37-38
  • (四) 道生与自生38-40
  • (五) 道与德40-42
  • 四、 《道德经义疏》的心论42-48
  • (一) 真心与妄心:心之两层42-43
  • (二) 情欲之心43-44
  • (三) 知虑之心44-46
  • (四) 《道德经义疏》小结46-48
  • 五、 《庄子疏》与《道德经义疏》的性论48-60
  • (一) 《庄子疏》概说48-50
  • (二) 真性与物性:性之两层50-52
  • (三) 物性与率性52-54
  • (四) 齐物、独化、逍遥54-56
  • (五) 二疏之关系56-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69-70
  • 后记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若水;《庄子》与道教重玄学[J];中国道教;2001年06期

2 吴丹;;成玄英重玄学略论[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3 杨维中;从隋唐佛道论争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4 潘桂明;;唐初佛道之争的实质和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圣凯;;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成守勇;唐初佛道义理之辩论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张辉辉;;生存论视域中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审视及其现代意义[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储诚喜;;“说不可说之神秘”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学话语策略与思想底蕴总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9 刘美红;周远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重玄思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邵永芳;;唐代道家“修身理国”思想初探——以成玄英、唐玄宗为讨论中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651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51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