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4 02:00

  本文关键词: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音乐学院》 2011年

为谁而歌

林林  

【摘要】:辽宁省海城市在关东与中原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枢纽位置,其民俗文化具有多种基因成分。历史上,中原政权对其统治的若即若离、少数民族政权的时而占有、闯关东带来的流民现象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海城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海城民间丧葬习俗,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复兴。与之相依附的海城鼓乐也从中得到了生机,以更具活力的姿态活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丧葬仪式逐渐趋于简化,鼓乐也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着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仪式过程的变化并未脱离其基本的行为规范,丧葬中的鼓乐风格转变却在一定程度上让许多头脑中装满传统的老人无法接受。从古至今,丧葬音乐就具有倡孝、教化、颂魂、娱人、聚众等多项功能,但传统的海城民间丧葬用乐恪守着以“悲”为其主格调的法则。而今,情形为之一变,乐队编制发生本质性转变;传统曲目大量流失;各种表演形式目不暇接。丧葬用乐的功能未变,但比重的天平发生倾斜。 对于传统的一再缺失,每一个民族音乐学研究者都会为之惋惜。规模浩大的“集成”工作、用心良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院校“传统音乐”课程设置,表现出学者们对传统的热爱,也体现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维系。但是,我们的举动需要抓住事物的内核:传统如一条环坏相扣的连锁,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他环节乃至整体的变异。 本文从历史入手,寻求海城民俗传统形成的根源;以丧葬仪式用乐的功能为主线,挖掘海城鼓乐转型的深层原因;以仪式与音乐结合的法则为契机,探索传统技法的文化内涵。事实证明,学者们视为珍宝的传统乐曲逐渐被艺人们所遗忘不是喜新厌旧使然;复杂的乐学理论和繁琐的传统技法走出艺人们的视野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轮回的结果;丧葬音乐的悲切主调向“观美”的转变也不是道德沦丧与有悖人伦。时代造就一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5
  • 一、选题依据8
  • 二、研究目的8-9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9-11
  • 四、研究方法11-15
  • 第一章 海城人文概述及田野工作15-22
  • 第一节 海城概述及人文环境15-18
  • 一 概述15-16
  • 二 海城人文环境16-18
  • 第二节 田野工作18-22
  • 第二章 海城丧葬仪式过程22-57
  • 第一节 辽南丧葬礼仪过程23-43
  • 一 初丧礼23-29
  • 二 治丧29-40
  • 三 殡葬礼40-43
  • 第二节 辽南丧葬仪礼形成的历史根源43-57
  • 一、历史上辽南地区与中原政权43-50
  • 二、闯关东——移民的民俗传播效应50-52
  • 三、儒家思想、佛教信仰对海城丧葬仪式的影响52-57
  • 第三章 海城丧葬仪式中的鼓乐和鼓乐班57-130
  • 第一节 丧葬仪式鼓乐班的构成及其历史演变57-84
  • 一、传统鼓乐班57-76
  • 二、鼓乐队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构成76-81
  • 三、艺人收入变迁及其本质81-84
  • 第二节 常用曲目介绍84-93
  • 一、传统鼓乐班常用曲目84-88
  • 二、哭丧歌88-90
  • 三、曲目及其演变与更新90-93
  • 第三节 个案研究——海城王家班93-103
  • 一、生成与发展93-100
  • 二、王家班的生意与风格100-103
  • 第四节 海城唢呐乐的特点与常用手法103-130
  • 一、转调103-107
  • 二、变奏手法107-114
  • 三、五调朝元114-118
  • 四、三十五调朝元118-124
  • 五、丧葬中一种新的乐队组合及其变奏手法124-125
  • 六、研究者记谱的感受与思考125-127
  • 七、难以消失的东北风味127-130
  • 第四章 丧葬用乐实录130-151
  • 第五章 海城丧葬音乐的功能151-177
  • 第一节 历史中关于丧葬仪式用乐的记载与评价153-160
  • 一、"三礼"有关丧葬用乐的记载153-155
  • 二、其他古代历史文献有关丧葬用乐的记载与评论155-160
  • 第二节 海城丧葬音乐的多种功能160-177
  • 一、举办丧事的民俗符号(传递信号)162-163
  • 二、对参加丧葬仪式人员的款待163-168
  • 三、教化后人168-170
  • 四、"礼乐制度"影响下的遗俗170-172
  • 五、生者情感的表达172-175
  • 六、对丧葬音乐功能的总结175-177
  • 结语177-182
  • 参考文献182-186
  • 致谢186-187
  • 附录187-207
  • 谱例187-205
  • 重点采访艺人一览表205-207
  • 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07-208
  • 后记208-20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民康;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3年03期

    2 孙云;奏笙鼓可传悲意 鸣管笛堪寓哀情——解读山东鼓吹乐在丧葬礼俗中的文化意义[J];齐鲁艺苑;2005年03期

    3 杨久盛;对满族音乐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音乐;2000年04期

    4 伍国栋;在传承过程中新生——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J];中国音乐;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祚民;《汉书·艺文志》之“小说”与中国小说文体确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5 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6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马一虹;唐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号考——兼及唐朝对渤海与高句丽关系的认识[J];北方文物;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王光;;渤海国——东亚古代璀璨的流星在医巫闾山的文化遗痕[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崔冠华;;“五帝”的起源及在春秋时的历史遗留[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钧林;王延武;;齐鲁文化与汉民族的形成[A];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10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文敏;荆州市沙市区立新乡三板桥村“挑鼓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孙思;汉剧京胡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3 吴靓;荆州花鼓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传说考察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7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9 吴倩;清代河北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文铎;“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孙尚勇;黄门鼓吹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齐柏平;;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冯伯阳;中国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仝涛;五联罐和魂瓶的形态学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4年02期

    6 马翀炜;;何以“当大事”——双凤村丧葬个案的人类学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7 余洋;死的尊严——淮北地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解码[J];社会;2001年04期

    8 王珉;鼓吹乐起源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王宜瑗;六朝文人挽歌诗的演变和定型[J];文学遗产;2000年05期

    10 黎国韬;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J];艺术百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礼俗音乐——山西省晋城市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2 张虹;;湖南石鼓镇丧葬仪式与音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孔美艳;;试论丧葬歌、舞、戏及其民俗文化功能[J];中华戏曲;2008年02期

    4 高布权;高志奇;;农村丧葬仪式复杂化与农村文明——以陕西省陕北地区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宋广亮;;沂蒙山区费县丧葬仪式与鼓吹乐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6 李毓淳;;藏族的丧葬仪式[J];民族大家庭;1999年04期

    7 朱安义;;彝族祖先崇拜刍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李萍;;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再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赖剑明;李启福;;赣南客家民间丧葬礼俗及吹打音乐考察报告[J];大家;2010年07期

    10 熊永翔;;当代蒗蕖摩梭人丧葬仪式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秦安;;绛州鼓乐源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王明富;;祭句町王摩经《摩给坤》与云南壮族社会发展探析[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薛文礼;;晋北部落村的五道神:民间信仰的“冷热”反思[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晓萍;;美国苗族移民的巫师信仰和实践[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胡守钧;王迎春;;“礼”与民间传统[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郭厚全;;孝文化在客家民系中的继承和发扬[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苗瑞凤;;被拆分的乡村孝道[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宏亮;[N];太原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万东;[N];辽宁日报;2009年

    3 靳勇 孙永宁;[N];华夏时报;2002年

    4 记者 李晶;[N];西安日报;2011年

    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沈望舒;[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靳勇 孙永宁;[N];中国艺术报;2002年

    7 蒋宁;[N];音乐周报;2009年

    8 杨锦峰;[N];大连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孔涛 宋国强;[N];菏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志勇;[N];中国艺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屠金梅;豫东太昊陵庙会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9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琳;从丧葬仪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云南大学;2010年

    2 苗利莉;辽阳民间鼓乐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李蕾;从丹东地区丧葬仪式看中国传统丧孝的传承与转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于佳攀;石家庄地区战鼓乐调查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5 杨秋有;归侨丧葬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贡布草;江车村丧葬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姜洁;扬州地区丧葬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8 赵亮;库克群岛传统鼓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9 常小美;后常庄的邻里互助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肖威;大林镇丧葬仪式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5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