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不同宗教对话的共同准则

发布时间:2017-08-15 06:16

  本文关键词: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不同宗教对话的共同准则


  更多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 宗教对话 共同准则


【摘要】:自古以来,不同宗教之间之所以能够对话,基于不同宗教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的形而上道体依据、共同的人类来源、共同的人性依据和共同的道德伦理需要与共同的精神超越需要等共同性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不同宗教对话共处的准则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和非强制性准则,宗教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理性交流与和平对话准则,宗教对话共处的理性与和平的准则,"真理各表,和而不同"的宗教包容准则,不同宗教在相互学习、倾听和完全了解各方教义和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寻求共同性的准则,不同宗教的对话共处不能以各宗教放弃对无上真理的探讨立场为代价的准则,宗教对话的质疑、批评和容异准则,宗教对话共处的非政治化准则,宗教对话共处非民族化的准则,宗教对话依国依法的准则,宗教对话准则贯穿于实际信仰行动之中的准则。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宗教对话 共同准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关系比较研究”(14XMZ002)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宗教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研究”
【分类号】:B91-05
【正文快照】: 历史上的多元宗教之间一直存在着互存、互尊、互容、互辨、互证、互通和互诤、互相对抗乃至于互相迫害的交往关系,其中互存、互尊、互容、互辨、互证、互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和谐对话关系,而互诤、互相对抗乃至于互相迫害的关系则是拒绝对话,排斥异己的宗教对抗关系。很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王小东;;现代伊斯兰——乌鲁木齐新地域建筑特色解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2 梅洁;;维吾尔族的服饰色彩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丁克家;;文明对话视角下的回儒对话[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4 刘啸霆;;整体思维与人类未来——文明的逻辑基础及当代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胡河宁;;组织传播的环境要素及其相关问题[J];今传媒;2010年05期

6 安世遨;;论大学生对话管理方法(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8期

7 杨柳;;探寻中梵关系改善之路[J];沧桑;2009年02期

8 孙振玉;;论明清回回理学(一)[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郭春霞;;王岱舆的人学思想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孙振玉;;论明清回回理学(二)[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安平;;宗教对话:从理解、合作到自身发展[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骏;祝烨;;新旧“对话十诫”比较——斯维德勒对话思想初探[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3 才吾加甫;;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宗教[A];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4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5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张来仪;帕米尔宗教文化初探[D];暨南大学;2005年

7 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海柱;伦理学视野下的基督教乡村教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龙;中国现代伊斯兰学者达浦生《伊斯兰六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汪思艳;解放后新疆维吾尔族服饰变迁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5 温跃俊;儒家忠恕思想和全球伦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俊;龟兹石窟壁画之宗教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7 朱海燕;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涂剑;论巴以冲突[D];南昌大学;2011年

9 胡昭阳;星巴克品牌跨文化营销的传播学分析[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潘晶;新疆于田县民居形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塔难陀;;跨宗教对话及佛教在追求世界和平进程中的作用[J];法音;2006年05期

2 ;宗教对话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12期

3 叶荫茵;;关于宗教对话的人类学探索[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4 张志刚;;论五种宗教对话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2期

5 东方朔;在神言与人言之间──宗教对话的理论难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何光沪;宗教对话问题及其解决设想[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7 思竹;雷蒙·潘尼卡宗教对话思想简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3期

8 任继愈;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J];中国宗教;2004年12期

9 李建欣;“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日学术会议召开[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10 田悦阳;;倡导宗教对话 共建和谐世界[J];中国宗教;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安平;;宗教对话:从理解、合作到自身发展[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祥龙;;宗教范式与宗教对话[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卓新平;;积极参与宗教对话,努力建设和谐社会[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4 张志刚;;从宗教实践论看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论保罗·尼特提出的第五种宗教对话模式[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5 陈声柏;;第二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6 陈声柏;田飞;;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清海;;“多元”与“排他”:生存视角下宗教对话的可能性问题[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C];2014年

8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9 赖品超;;和谐社会作为宗教对话的目的与主题:中国处境与西方理论[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10 罗秉祥;;立足中国西北,再思宗教对话与传统文化[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聪;宗教对话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N];民主协商报;2007年

2 陆达诚;宗教对话与全球化[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王志成;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宗教对话[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何光沪;宗教对话:冲突各方的最大利益[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研究员 游斌;宗教对话 从经典互读开始[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陈声柏 田飞;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李建欣;“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日学术会议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多元宗教对话与世界各民族和谐共生[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何光沪;宗教对话的历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记者 李渊;亚欧会议呼吁促进跨宗教对话[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蓉;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硕;对话的伦理与伦理的对话—当代宗教对话理论的哲学思考[D];华侨大学;2011年

2 曲丽明;宗教对话视域中的《妙法莲华经》[D];山东大学;2009年

3 赵玉娇;交往与对话—文明、宗教冲突的解决途径[D];贵州大学;2007年

4 李圆圆;从多元的宗教关系理论走向不二论的对话实践[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建平;对话的生命:关系自由与他者——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D];浙江大学;2009年

6 徐晓燕;通往自我理解的深处[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6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76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