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纹章文化含义的初探
本文关键词:教会纹章文化含义的初探
【摘要】:教会纹章的产生是教会及其世俗社会的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萌芽于中世纪中叶,在欧洲各国大革命时期遭到了重创,到了20世纪在欧洲又得到复兴,这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第一部分着重写教会纹章的溯源,纹章出现于交战双方均身着铠甲,敌友难辨之时。为了解决身份辨认的问题,人们在自己的盾牌上设计一个独一无二能从远处分辨的图案。这些图案一代代流传下来,最后演变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教会纹章最初是以象征教会人员身份的印记而出现,以实用功能为主,逐渐变为后来的具有世袭性质的文化代码,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纹章法则。 第二部分着重写教会纹章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信息,几个世纪以来,教会纹章的组成部分一直不停地变化,由开始的盾牌、头盔、羽饰、扶盾者,,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重冠或主教冠、教会帽、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盾牌、披风、十字架、权杖、披肩、箴言、扶盾者。教会纹章的风格也不停的变化着,从简单到华丽,这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不断丰富。纹章中的家族信息,图案中所蕴含的寓意,都应用于社会中多个领域。 第三部分着重写教会纹章文化含义的应用,通过对国旗、国徽、大学校徽,乃至于对其它行业标识物的描写,来体现出教会纹章中的文化含义能够给一个行业,一个校园,甚至一个民族提供一种归属感。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所使用的国旗和国徽都展现了教会纹章中的文化含义,并且得到了本国人民的认同。如英国国徽中皇家狮像纹章的力量促进了英国人的团结,而百合花纹章则显示法国人的不受侵犯。
【关键词】:纹章 教会纹章 文化含义与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引言7-10
- 一、 教会纹章的溯源10-13
- (一) 纹章的起源与发展10-11
- (二) 教会纹章的出现及演变11-13
- 二、 教会纹章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信息13-32
- (一) 教会纹章的组成部分13-20
- (二) 教会纹章的文化信息20-32
- 三、 教会纹章文化含义的应用32-37
- (一) 政治上的应用32-34
- (二) 教育上的应用34-36
- (三) 医学上的应用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录41-47
- 后记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7 张路;解光云;;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9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雍正江;;试论10~13世纪西欧修道院农业发展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营;远藤周作宗教文学的思想和创作特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8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