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改变与认同: 瑞华浸信会与山东地方社会

发布时间:2017-08-16 17:27

  本文关键词:改变与认同: 瑞华浸信会与山东地方社会


  更多相关文章: 本色化 瑞华浸信会 山东地方社会


【摘要】:受到世界宣教运动和内地会的影响,瑞典新教差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纷向中国派出宣教团体,瑞华浸信会便是其中的一支。该会的宣教区域主要在山东胶州-高密-诸城一带,由于这些地方分属于齐鲁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并在近代社会经济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使得该区域内的各传教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瑞华浸信会经过61年的努力最终成为胶诸高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会。 瑞华浸信会的发展进程始终呈现出本色化的趋势。传教士努力学习中文并了解中国文化以更好地开展福音传播工作,当他们用当地方言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宣教时便不自觉地推动了本色化的进程。但是,传教士自身无法改变的“他者”身份成为了其与中国民众沟通和传播福音的直接障碍。随着福音传播工作的发展,拥有本地人特定身份的中国同工不仅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并且不存在与信众的沟通障碍,从而在教会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教会的本色化特性似乎在中国传道人的积极参与中越发得鲜明。不过由于瑞华浸信会规模较小,少量的传教士基本可以胜任教会的管理工作,所以该会61年的历史中仅在胶县按立了两位牧师,而诸城和高密始终未曾按立中国牧师。另外,传教士对该会财政也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从总体上看,传教士是该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中国同工是教会工作的参与管理者。 教会作为一种地方社会团体,其本色化进程同样受到本土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方政权的影响异常明显。从瑞华中学与地方政权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对立案学校的控制大多只表现在精致而细微的文件上,从而为教会学校赢取更多自由的生存空间提供了可能。所以,该校在立案之后仅对教育方针进行了调整,但并未改变基督教化的教育宗旨。不过,立案之后的瑞华中学虽然并未对国民政府完全臣服,却也为了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下继续传教事业,在坚守宗教立场的底线之下做出了诸多本土化的改变。总之,为了寻求宗教与政治之间的支撑和平衡点,瑞华中学处境化的努力最终成为该会本色化进程的一部分。 瑞华浸信会在华传教的六十年间经历了诸多的战争。尽管战争造成的社会无序和人心的恐慌不可避免地对传教士群体形成威胁,但是传教士在历次战争中的不同身份却使其心境与社会境遇有着诸多的差别。同时,战争处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传教士的身份,使其在“他们”和“我们”之间不断地游离。其中,从“他们”向“我们”的身份改变成为在华传教士融入本土社会的主要路径,这也成为该会本色化进程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教会的发展程度与本色化并无直接的关联。本色化只是教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是教会在传播福音过程中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自然反应。瑞华浸信会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使得教会显现出诸多本色化的特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该会的本色化并未达到理想中的程度,从而使得该会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差会也有别于纯粹土生土长的基督教派的特性,进而形成了一个中西文化元素复合下的具有鲜明本土特性的地方教会。
【关键词】:本色化 瑞华浸信会 山东地方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B977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22
  • 一、学术史回顾13-17
  • 二、研究范式的检视17-19
  • 三、研究思路19
  • 四、研究方法19-21
  • 五、章节内容21-22
  • 第一章 缘起与发展22-45
  • 一、来华宣教背景22-25
  • 二、宣教区域:齐鲁文化圈25-30
  • 三、发展概况30-43
  • 四、结论43-45
  • 第二章 本色化实践:中西复合元素构建的地方教会45-74
  • 一、异域文化下的生存之道:传教士自身的处境化努力46-51
  • 二、边缘还是中心:中国同工的角色与自我认知51-62
  • 三、守护与被守护:信徒群体的义务与权利62-72
  • 四、结语72-74
  • 第三章 瑞华中学与地方政治74-94
  • 一、缘起背景74-76
  • 二、立案与管控76-84
  • 三、从头脑到身体84-91
  • 四、结语91-94
  • 第四章 战争中传教士的身份和处境94-105
  • 一、逃亡或坚守:传教士的信任危机95-98
  • 二、“他者”的灾难:排外事件中的传教士98-100
  • 三、战争的中立者:日本侵华时期的瑞华传教士100-104
  • 四、结语104-105
  • 余论105-107
  • 后记107-111
  • 附录111-136
  • 参考文献136-150
  • 致谢150-152
  • 附表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恭忠;;“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胡令远;袁tR;;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两国的美国传教士作用之比较[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3 李向平;“本色化”与社会化——近代上海“海派基督教”的社会化历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袁征 ,叶普照;从教育独立到党化教育: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王淼;;国内外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研究概述[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红;山东基督新教传教方式之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2 孙建中;近代山东基督教教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4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84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a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