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
【摘要】:目前佛教旅游商业化、庸俗化现象普遍,本文从旅游者感知价值角度探讨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已有大量关于旅游者感知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这些成果全部基于商业视角,并且在内涵认识、研究范式和方法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以“解释社会学”和“现象学”为指导范式,以访谈法和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佛教旅游者在佛教场所参加的活动以及感知价值状况,并依据一定的理论对感知价值进行层次划分。 结果发现,佛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加的活动主要有“参观游览”、“上香礼佛”、“看相算命”、“求签问卜”、“法会节日”、“交流忏悔”、“请教师父”、“请法器”、“取名”等;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有“保佑平安,消病减灾”、“关怀命运,实现愿望”、“忏悔己过,平静内心”、“抚慰亲者,超荐亡灵”、“获得快乐,修身养性”、“科学文化,环境生态”等层面。本文依据“内在与外在宗教倾向理论”、马斯洛宗教心理学理论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理论”将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内在价值理性层次、外在工具理性层次和衍生价值层次。最终发现,,佛教旅游者对内在价值理性层次和衍生价值层次的感知程度较高,反映出人们对于佛教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环境生态功能,以及佛教作为快乐生活哲学的价值认知程度较高。而佛教旅游者对外在工具理性层次的感知则是一种矛盾态度,反映出人们对其既有科学认知而又抱有“幻想”的复杂心态。因而人们会参与一些“上香礼佛”、“看相算命”、“求签问卜”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中来,因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佛教旅游商业化、庸俗化现象与旅游者的这种价值感知特点密切相关。
【关键词】:感知价值 旅游者 佛教 层次 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6;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研究背景9-10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3.1 研究目的10
- 1.3.2 研究意义10-11
- 1.4 相关研究综述11-16
- 1.4.1 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11-14
- 1.4.2 总结14-16
- 1.5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16-18
- 1.5.1 研究范式16-17
- 1.5.2 研究方法17-18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8-20
- 1.6.1 研究内容18-19
- 1.6.2 技术路线19-20
- 第2章 研究设计20-28
- 2.1 理论基础20-22
- 2.1.1 内在与外在宗教倾向理论20-21
- 2.1.2 马斯洛宗教心理学理论21
- 2.1.3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理论21-22
- 2.2 相关概念22-26
- 2.2.1 宗教旅游者22
- 2.2.2 佛教旅游者22-23
- 2.2.3 感知价值23-24
- 2.2.4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24-26
- 2.3 资料获取26-28
- 2.3.1 访谈法26-27
- 2.3.2 问卷法27-28
- 第3章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不同层面28-41
- 3.1 佛教旅游者参加的佛教场所活动类型28-34
- 3.1.1 参观游览28-29
- 3.1.2 上香礼佛29-30
- 3.1.3 看相算命30-31
- 3.1.4 求签问卜31-32
- 3.1.5 法会节日32
- 3.1.6 交流忏悔32-33
- 3.1.7 其他活动33-34
- 3.2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不同层面34-39
- 3.2.1 保佑平安,消病减灾34-35
- 3.2.2 关怀命运,实现愿望35-36
- 3.2.3 忏悔己过,平静内心36-37
- 3.2.4 抚慰亲者,超荐亡灵37-38
- 3.2.5 获得快乐,修身养性38-39
- 3.2.6 科学文化,环境生态39
- 3.3 总结39-41
- 第4章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概况及成因41-50
- 4.1 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41-42
- 4.2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概况42-47
- 4.2.1 参加佛教场所各类型活动的人数42-43
- 4.2.2 对佛教场所各类型活动的重要性感知43-44
- 4.2.3 参加佛教场所活动后的心理感受44-45
- 4.2.4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强度45-46
- 4.2.5 总结46-47
- 4.3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概况成因47-50
- 第5章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层次提升之建议50-53
- 5.1 佛教自身方面50-51
- 5.2 教育管理方面51-52
- 5.3 旅游者方面52-53
- 第6章 结语53-55
- 6.1 论文主要结论53
- 6.2 创新53-54
- 6.3 不足与展望54-55
- 6.3.1 不足54
- 6.3.2 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1
- 附录 A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61-63
- 附录 B 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调查问卷63-6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海波;;佛教之东传新罗[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松;;从明代敕谕碑看明代皇室对佛教的护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1期
3 曹旅宁;;佛教与岭南[J];学术研究;1990年05期
4 育文;;两岸佛教 一脉相承[J];统一论坛;2000年05期
5 姚卫群;佛教中的“性空”与“识有”观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韩云伟;王尚义;;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吴敏霞;;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略论[J];人文杂志;2008年04期
8 马计全;;从杜甫赞五台许生诗看其佛教信仰[J];五台山研究;1987年05期
9 陈悦新;;西夏佛教卷轴画艺术风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薛生海;;试析朗达玛灭佛的原因[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夏年;;佛教在历史上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与现代意义[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唐吉思;;蒙古族地区佛教发展的特点及基本趋向[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攀升;;五台山旅游资源优势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岗;;燕地佛教之始兴述略[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5 张丽明;;彬县大佛寺、龙门宾阳南洞与初唐政治[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6 亓爱魁;冯海旗;;基于感知价值的移动商务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振农;;因明与佛学[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8 焦慧欣;;川南凉山彝族地区汉传佛教调查研究[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岗;;宣南地区的辽金寺庙与碑刻[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10 陈玉女;;明代佛教区域发展路线之变迁——以高僧活动圈为主要观察对象[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锡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宋锡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上海市佛教协会 金易明;“都市佛教”刍议[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周兰兰;佛教的融和精神[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传承;环保:来自佛教的福音[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利 钱建伟;佛教高僧云集西子湖畔国门卫士特设绿色通道[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李逸之;藏西的佛像雕塑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胡甘 编译;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N];中国花卉报;2007年
9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学研究中心 李向平;“神圣化”或“世俗化”的双重悖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整理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桂清 王玲 陆金玉;“佛顶真骨”盛世重光[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佟波;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3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KIEU THI VAN ANH(乔氏云英);越南北方佛教女性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庆强;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需求意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开颖;性别;;信仰;;权力[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张志明;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连利;佛教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2 黄伟;西夏与北宋佛教政策和管理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3 邵钢锋;北朝佛教释游略论[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屈晓;唐代北方佛教寺名源流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霍玢;试论隋唐时期佛教与世俗文化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沈伟;越南丁陈时期“佛教—法律文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7 王航;唐代反佛言论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8 崔丽霞;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严燕莉;基于感知价值的饭店忠诚宾客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9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8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