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狄考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0:21

  本文关键词:狄考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狄考文 传教士 登州文会馆 益智书会


【摘要】: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3年来华,次年初达到山东登州。此时正值基督教各差会欲全力开拓在华传教事业,但由于登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所以基督教各差会在山东布道区的工作尚处于开拓阶段。狄考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美国长老会海外布道会总部派遣到中国的。来华初期的狄考文,对基督教布道工作充满了信心。他一方面苦心学习汉语,一面陪同登州布道站牧师梅里士宣经布道。随着对汉语的熟知,狄考文先后在登州、胶州、黄县、济南、泰安等地旅行布道,但与前期的预料相反,在数十年的布道过程中,只赢取了不多的皈依者。面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冲击,狄考文在华的经历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教策略和方法。中国在面对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所采取的对策,由此而引发的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变动,更是为狄考文开办教育提供了环境基础。由传教到从事教育工作成为狄考文在思想上转变的必然。 狄考文为登州文会馆的开办费尽了心血,学校也为他赢得了19世纪来华传教士教育家领军人物的美誉。在狄考文的潜心经营下,登州文会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上都令当时的基督教学校难望其项背。更为重要的是,在狄考文的辛勤培育下,登州文会馆培养出了一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教育、实业、文字出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火种之一。 在办学过程中,狄考文就深深感到了缺少新式教材的局限性。他先后编写《形学备旨》、《笔算数学》、《代数备旨》、《高等数学》等教材,其中《笔算数学》先后修订、重印达30余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同时,狄考文在编书的过程中,首次采用阿拉伯数字、+-等国际通用符号,并将阿拉伯数码直接运用于算式,在近代中国数学界由中算向西算过渡的过程中占了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狄考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编写新式教材的人才,登州文会馆的毕业生张松溪、王以成、王锡恩、孙炳文、袁景奎等在文字出版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狄考文发起组织“益智书会”,联合出版当时基督教学校急需的新式教材,这些教材除了满足基督教学校自用外,还被清朝的官立学堂采用。这大大丰富了当时学校新式教材的来源渠道。 狄考文在《圣经》中译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唐代的景教翻译到近代的新教翻译,一代又一代的外国来华传教士在《圣经》翻译上前赴后继,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些《圣经》翻译版本中,官话和合译本《圣经》是中国教会最受欢迎的《圣经》,版本我国现行的中文《圣经》就是对这一版本的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完成的。《圣经》官话和合译本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身为“和合本”修订委员会主席的狄考文大可居功自伟。 本文意对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华活动的历史全貌进行整体的窥探,梳理出狄考文在华四十余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中西关系诸多方面所产生的独特影响予以考察。同时,通过对狄考文这一个案的研究,讨论晚清来华传教士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传教士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狄考文 传教士 登州文会馆 益智书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76.3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导论14-34
  •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14-15
  • 二、学术界研究之综述15-22
  • (一) 论文资料来源15-18
  • (二) 学术界研究动态回顾18-21
  • 1、大陆学术界18-20
  • 2、港台及国外学术界20-21
  • (三) 现有研究成果的薄弱环节21-22
  • 三、论文内容的相关界定22-23
  • (一) 相关概念界定22-23
  • (二) 研究时间界定23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23-34
  • (一) 论文的重点23
  • (二) 论文的难点23-24
  • (三) 论文的创新点24-32
  • 1、论文资料使用的创新24-25
  • (1) 资料搜集的创新24
  • (2) 资料使用渠道的创新24-25
  • (3) 外文资料使用的创新25
  • 2、研究方法的创新25-26
  • (1) 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使用25-26
  • (2) 多种研究方法的糅合运用26
  • 3、论文的学术价值26-32
  • (1) 填补学术界某些学术空白26-28
  • (2) 加强学术界某些学术薄弱环节28
  • (3) 理论提升的创新28-29
  • (4) 相关史实的考证29-31
  • (5) 加强与史学界的学术对话31-32
  • (6) 史料间的相互勘误32
  • (四) 论文存在的不足32-34
  • 第二章:踏波东来——狄考文奉派来华34-47
  • 一、狄考文来华的历史背景和缘起34-37
  • (一) 1840~1864年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及特点34-35
  • (二) 宗教复兴运动与美国海外传教活动的兴起35-37
  • 二、狄考文的早年生活及教育37-42
  • (一) 狄考文的早期家庭教育38-39
  • (二) 狄考文的早期学校教育39-42
  • 三、狄考文赴华传教的心路历程42-47
  • 第三章:拓荒时代——狄考文在华的宣教活动47-61
  • 一、狄考文来华前的山东传教形势47-49
  • 二、狄考文在华的宣教活动49-55
  • (一) 狄考文的中文学习49-50
  • (二) 狄考文的传教方式及活动50-54
  • 1、乡村旅行布道51-53
  • 2、城市布道53-54
  • (三) 狄考文的传教成效54-55
  • 三、狄考文与民教冲突55-61
  • (一) 1866 年租房事件55-56
  • (二) 苗化育事件56-57
  • (三) 《辟邪实录》事件57-59
  • (四) 1876 年兵勇猝死事件59-61
  • 第四章:从传教士到教育家——狄考文与登州文会馆(上)61-86
  • 一、狄考文在华办学的缘起61-66
  • (一) 狄考文来华前的基督教学校发展状况61-63
  • (二) 狄考文办学起因初探63-66
  • 1、近代中国对新式人才的需求63-64
  • 2、冲击与回应:使命与现实间的选择64-66
  • 二、文会馆发展阶段概述66-86
  • (一) 1864~1873 年:为播福音觅新路67-71
  • 1、学生招生及管理67-69
  • 2、师资队伍建设69-70
  • 3、宗教教育70-71
  • (二) 1873~1881 年:狄考文对文会馆的改革之路71-76
  • 1、改革招生制度,实行“筛选制”71-72
  •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间的和谐关系72
  • 3、结合中国实际,改革教学内容72-74
  • 4、注重师生交流74-76
  • (三) 1882~1904 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76-86
  • 1、课程设置体系化76-78
  • 2、学校管理制度化78-82
  • (1) 招生制度78-79
  • (2) 考试制度79-81
  • (3) 学校管理制度81-82
  • 3、人才培养素质化82-86
  • (1) 完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82-83
  • (2) 成立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83-86
  • 第五章:从传教士到教育家——狄考文与登州文会馆(下)86-98
  • 一、文会馆发展特点概述86-91
  • (一) 由登州文会馆审视读基督教学校的本土化倾向86-88
  • (二) 由登州文会馆审视读基督教学校的世俗化倾向88-89
  • (三) 由登州文会馆审视读基督教学校的专业化倾向89-91
  • 二、登州文会馆与中国教育近代化91-98
  • (一) 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体制,诱发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91-94
  • 1、教学组织形式91-92
  • 2、课程设置92-93
  • 3、教学方法93-94
  • (二) 从师资培养审读登州文会馆的社会价值94-95
  • (三) 传播西学,培养新式人才95-98
  • 第六章:破“旧”立“新”——狄考文的教育思想98-112
  • 一、狄考文关于基督教学校的办学思想98-107
  • (一) 基督教与教育的关系98-101
  • (二) 基督教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101-107
  • 1、基督教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全面人才101
  • 2、基督教学校的教学内容101-103
  • 3、基督教学校的教学方法103-107
  • 二、狄考文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教育思想107-110
  • (一) 改革中国传统教学方法107-109
  • (二) 改革中国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109-110
  • 三、狄考文教育思想评析110-112
  • 第七章:著述等身——狄考文在华的文字出版事业112-132
  • 一、狄考文与近代新式教材编写112-120
  • (一) 狄考文来华前传教士的努力112-113
  • (二) 狄考文的新式教材编写工作113-119
  • 1、狄考文与新式教材编写113-116
  • 2、代表著作简析116-119
  • (三) 狄考文新式教材的评析119-120
  • 二、狄考文与益智书会120-126
  • (一) 益智书会成立的缘起120-122
  • (二) 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努力:益智书会的成立122-125
  • 1、益智书会成立的经过122-123
  • 2、狄考文在益智书会的工作123-124
  • 3、狄考文与益智书会的改组124-125
  • (三) 益智书会的影响125-126
  • 三、狄考文与《圣经》中译126-132
  • (一) 圣经中译之历史考察126-128
  • (二)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之缘起与过程128-130
  • (三)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的历史意义130-132
  • 第八章:冲突与调适——狄考文在华事业简评132-136
  • 【附录一】狄考文生平经历年表136-139
  • 【附录二】英汉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对照表139-143
  • 参考文献143-150
  • 后记150-152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5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洪成;王蒙;;试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的缘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木谢子;狄考文的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妍红;近代美国北长老会在山东活动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闫翠翠;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6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6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