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宗教研究
本文关键词: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李晓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宗教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
关键词:宗教热;民族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民族主义”、“宗教热”现象,我国则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升温。在我们承担的“宁夏高校学生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状况”课题的调查问卷中,如问及“上大学后,当有人问起你的民族成分时”,有59%的人回答“非常骄傲的告诉他”;其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这个答案所占比例达到70%;当被问及“上大学之前您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吗?”,回答“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共有1322人,占总数的83%,其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这2项答案的选择率占到90%以上;在被问及“您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吗?”有90%的同学回答“熟悉”和“了解一些”,只有10%的人回答“不了解”和“不关心”;至于“在生活中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的状况”的,回族回答“保持”的占96%,其他少数民族也占到了89%。而对于宗教问题大学生们的关注也在日益提升,在被问及“你信仰宗教吗?”,有45%的同学回答“信仰”,43%的同学回答“不信仰”;紧接着的一个问题“你信仰何种宗教”,有37%的人回答“信仰伊斯兰教”,26%的人“信仰佛教”。此外,宗教信仰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这表现在各宗教团体的实力和影响进一步增强,宗教活动场所增多,各类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宗教书刊的发行量不断增长,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民族与宗教文化热”现象。
一、“宗教热”、“民族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宗教加剧渗透,使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走向开放,它完全打破了国界,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全球各地民族间都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交流,各种宗教文化得到迅速的扩散,宗教文化变成共享的资源。这固然有助于大学生接受各民族、各宗教大量新鲜的信息和先进的观念,但也为西方国家利用宗教活动对我国进行渗透并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主导国家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宗教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在宗教活动中推行新的政治、文化上的“殖民扩张”政策,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在各种信息媒介上不断挤压、排斥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这些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的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__
(二)宗教文化“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以往学生们大量接触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主要来源于家庭、社区、身边的人以及各级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内容已被删除。而搭载现代媒体如网络的“民族热”、“宗教热”会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参与者只需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受互联网上一些不良信息或一些反华言论的煽动,造成思想偏激、行为极端、心理畸形,参与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犯罪深渊。在因特网上汹涌而来的外来民族和外来宗教的信息中,混杂着太多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奢云艳雨等生活方式,更有反党反人民的违法乱纪行为。与此同时,除以上内容外,不时出现的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长期接触并痴迷于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而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享乐、奢侈、刺激、无政府、无组织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羡慕、认同、模仿的生活方式,极易动摇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三)“宗教热”、“民族热”易导致大学生道德的弱化和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学生是敏感的一代,也处于一个更容易受到新事物诱惑的年龄。许多“民族主义”和“宗教分子”正是利用这些特点,打着“民权”、“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幌子,宣传邪恶的思想和错误的观点,破坏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思想,宣传“民粹主义”,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迷茫和困顿,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往往无视人类的伦理道德,企图摧毁人类的道德体系,进而弱化大学生们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过多地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一旦发生个别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摩擦,有些学生会将之视为整体民族间的摩擦,使原本在本民族内部非常司空见惯的小矛盾,往往容易上升到民族问题,使小事变大,大事变难。在选择同住一个宿舍上,学生除情感性的支持外,也选择是否有相同的信仰。
(四)“宗教热”、“民族热”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
过分的痴迷与不健康的“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的危害,使得大学生沉浸其中,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这就和使用药物、酒精等其他上瘾行为一样。进一步会使其丧失时间感,反复循环,导致最后终于失去自制力。反映在学习上就是精神无法集中,思想紊乱,最终可能导致出现自闭、孤僻,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二、“宗教热”、“民族热”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一)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何适应时代特征和要求、立足大学生思想现状,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这股兴起的“宗教热”和“民族文化热”中,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机,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如能加以充分挖掘利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许多民族宗教文化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民族宗教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谚语,也因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优美动人,赋予哲理而折射出伦理道德的光芒,这些启发人们对美好现实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在少数民族着名的史诗神话中,如壮族的《布洛陀》、《姆六甲》、《妈勒访天边》,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勒俄特依》,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纳西族的《创世纪》等,都以哲理般的深遽和诗画般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少数民族先民们的积极入世,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历史画卷,对激发和形成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
(二)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宗教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多样性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追求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们积极向善,与人友好和睦,讲求和平与宽容等美德。诸如佛教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伊斯兰教中有很多鼓励和要求人们坚韧、正义、和平、宽容等方面的教诲。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互动,互相补充。因为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往往包容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严于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如果有效地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溶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者形成互动模式,以形象生动、方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则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有效性。
(三)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广阔性
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于人类丰富的生产实践和日常交往中,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重视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也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的部分内容已经转变成了一定的民俗活动,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促进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大学生通过对宗教文化知识的学习,促使其开阔眼界,汲取积极因素,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针对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上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高等院校是党和政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观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二)紧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发展史和现实国情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等方面的教育,强化民族认同、强化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可以将民族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有机地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去,使之有着力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严峻挑战。国际间全方位的交流带来经济繁荣,我们参与其中的同时,这股浩浩荡荡的潮流也涤荡着我们的民族意识。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时代敏感的阶层,这种全球化潮流对他们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失去民族意识则会使一个民族失去存在的根基,凝聚和培育民族意识从来都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所追求的。
(三)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一概否定,也不放任自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最终走向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认识误区,现实中的不少人只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头脑中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害怕别人谈论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宗教情况,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回避,有着很深的顾虑。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中间同样存在。他们或是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或是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过高估计,不愿正视__或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所有这些,其实都已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四)高校应重视宗教学科的建设和研究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吸纳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创造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许多优良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也应使之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中,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培养当代民族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宝贵精神资源。
其次,有选择的开设一些宗教学课程,宗教学在国外是一门比较发达的学科,在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宗教学属于一级学科,各个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有宗教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现已发展出宗教神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现象学、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高校应加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外大学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我国的宗教事业服务。
(五)高校应注重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的新型思政队伍宗教文化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宗教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宗教文化的思政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宗教的特征,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六)教给大学生“拿来主义”的批判武器,培养建立在全球化视野基础上的理性民族主义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民族逐渐处于一个信息透明、开放的环境中,各色各样的商品、服务和观念、思潮以及行为方式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因此,“拿来主义”的批判武器在今人看来尤其显得重要。大学生可能对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屑一顾,但是对“拿来主义”的方****是赞同的,没有丝毫戒心,“拿来主义”可以抵挡外来文化的污染,是坚守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强化民族意识的犀利武器。教给学生“拿来主义”批判武器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建立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博大而科学的、理性的民族主义,博众才之长,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制糟粕文化。
本文关键词: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