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2:03

  本文关键词: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风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炳灵寺169窟 艺术风格 形成因素 现代意义


【摘要】: 在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史上,炳灵寺石窟艺术占据了浓重的一页,它的早期艺术风格对于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受印度佛教中犍陀螺风格和马图拉风格影响的重要见证。同时炳灵寺169窟的塑像与壁画兼收并蓄多种艺术手法既融合了印度、西域手法又参杂了强烈的中原传统绘画风格,是早期石窟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石窟,它比较集中的反应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它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壁画及同一时期河西石窟壁画塑像都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现代中国画形式语言的转换和时代性的体现都有非常强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现有对炳灵寺169窟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考古学、佛教题材的角度出发,在169窟壁画塑像的内容、形式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研究,但缺乏较深刻与系统的美学观的阐述,对169窟所呈现的西秦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没有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及对比性的分析。但事实上169窟塑像壁画独特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多样丰富的艺术风格及美学意义在壁画的研究和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都至关重要。 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着眼于研究169窟的艺术风格和风格形成的因素,具体内容包括:169窟具有朴拙率真、装饰性强、自由外拓、动静相生、迹简意澹、民族风情等强烈的艺术风格。而这些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除了受印度犍陀螺与马图拉风格以及西域石窟壁画的影响,更重要的受到了中原传统绘画的影响,而这其中的魏晋之风和秦汉之美的影响因素又是容易被忽视的。本文主要运用形式主义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色彩学、风格学等方法与理论,在图像研究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169窟的艺术风格,对现存的壁画塑像进行具体分析,以壁画塑像的创作手法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分析壁画塑像的艺术风貌;再以具体壁画塑像为例,对壁画的形式、色彩、内容、创作技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对壁画和塑像所表现出的视觉现象进行剖析,探索169窟壁画的美学理念;进而将壁画塑像呈现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渊源联系,揭示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从比较学的角度出发对其同一时期的河西石窟群中有代表性的天梯山、麦积山的部分壁画塑像作出横向对比分析,将其艺术风格更加明晰化。通过对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研究,一方面从视知觉角度对壁画塑像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证实外来文化更主要的是中原传统文化对169窟壁画塑像的影响,从传统中寻求借鉴,为现代中国绘画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炳灵寺169窟 艺术风格 形成因素 现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
  • 1 炳灵寺石窟史地背景及文化状况10-13
  • 1.1 炳灵寺石窟史地背景10-11
  • 1.2 炳灵寺石窟史地佛教文化传播活动11-13
  • 2 炳灵寺169 窟塑像壁画的艺术风格13-22
  • 2.1 169窟壁画塑像概况13-16
  • 2.1.1 壁画13-15
  • 2.1.2 塑像15-16
  • 2.2 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16-22
  • 2.2.1 朴拙率真16-17
  • 2.2.2 装饰性强17-19
  • 2.2.3 自由外拓19-20
  • 2.2.4 动静相生20-21
  • 2.2.5 形简意赅21
  • 2.2.6 民族特色21-22
  • 3. 炳灵寺169 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22-29
  • 3.1 印度犍陀螺与马图拉风格的影响22-24
  • 3.1.1 犍陀螺风格影响22-23
  • 3.1.2 马图拉风格影响23-24
  • 3.2 西域石窟壁画风格的影响24-25
  • 3.3 中原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25-29
  • 3.3.1 魏晋之风25-26
  • 3.3.2 秦汉之美26-29
  • 4. 炳灵寺169 窟与天梯山、麦积山石窟同时期壁画塑像风格对比29-32
  • 4.1 169窟西秦壁画与天梯山北凉时期壁画风格对比29-30
  • 4.2 169窟西秦塑像与麦积山后秦时期塑像风格对比30-32
  • 5. 炳灵寺169 窟壁画的现代意义32-36
  • 5.1 169窟壁画艺术语言的转换性32-34
  • 5.2 169窟壁画的现代意义34-36
  • 附图36-45
  • 参考文献45-46
  • 后记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伏爱华;;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李清良;;徐复观对熊十力哲学的继承与突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马媛媛;;中国新水墨元素在纺织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关于艺术院校教学法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楠;吴昊;;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审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6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6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