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
本文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疆师范大学》 2013年
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
巫大健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掀开了中国海外贸易的璀璨篇章,使当时的中国海外贸易盛极一时,而泉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为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搭建起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沟通起到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国际都市的泉州不仅吸引了海内外商人,还吸引了多种宗教汇聚泉州,使泉州出现多宗教文化共存的现象。论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唐宋元明)诸多宗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泉州的历史脉络作为研究背景,通过泉州诸多外来宗教传入的历史现象,对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唐宋元明)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的原因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论文主要内容由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的现象、原因、特征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概述,并结合泉州多宗教文化概况定义其历史分期为,唐朝时期、宋元时期、明朝时期,从而得出结论,,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密切的联系。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研究作为背景,从宗教内外部因素出发研究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的原因,得出结论:从宗教外部看,多宗教文化共存是在泉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因素提供的物质、文化条件的前提下,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统治者对宗教的鼓励支持的推动作用下得以形成的;从宗教内部看,是由于宗教文化本身的现实性、适应性、继承性的属性原因,宗教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才促使泉州多宗教文化实现共存。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对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和原因的研究基础上,对多宗教文化共存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多宗教文化的共存是以交互融合、矛盾冲突、政治导向为特征的共存,其交互融合特征主要表现在儒化和佛化融合上,矛盾冲突则可划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政治导向则体现了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是符合宗教文化的现实性、适应性、继承性等内在属性要求的,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外部催化作用下得以产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多宗教汇聚泉州提供了渠道,同时泉州以其优越地理环境要素为共存提供了物质前提,而泉州人文历史条件下本土文化的崇鬼尚巫习俗和移民文化带来的多宗教文化传播经验为共存提供了人文基础,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是一种在交互融合与矛盾冲突中,在政治导向下的共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德;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特征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司马慧;闽南文化的特色及其地缘背景分析[J];福建地理;2002年04期
3 童家洲;印僧拘那罗陀来泉及唐武德间来泉“三、四贤”问题[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4 蒋颖贤;泉州灵山圣墓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彭维斌;;从百越巫鬼信仰到汉式佛道宗教——闽南民间信仰历史变迁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夏鼐;;两种文字合壁的泉州也里可温(景教)墓碑[J];考古;1981年01期
7 吴幼雄;;福建泉州发现的也里可温(景教)碑[J];考古;1988年11期
8 周义颦;;1979—2009年丝绸之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4期
9 李军;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港口发展之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05年01期
10 李秀治;吴文娟;吴诗池;;泉州宗教石刻艺术漫谈[J];南方文物;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5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6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7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8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9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0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刘临安;冯超卿;;北京孔庙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间特点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7 Jack Jin;;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校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8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9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王印红;王琪;;浅析海洋软实力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朗云;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J];北方论丛;1995年04期
2 杨富学;回鹘摩尼教研究百年回顾[J];敦煌学辑刊;1999年02期
3 林公务;福建闽侯庄边山的古墓群[J];东南文化;1991年01期
4 李洪甫;论中国东南地区的岩画[J];东南文化;1994年04期
5 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鄂尔多斯文化;2006年02期
6 连立昌;明教性质刍议[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03期
7 童家洲;印僧拘那罗陀来泉及唐武德间来泉“三、四贤”问题[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蒋颖贤;泉州灵山圣墓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9 王晓文;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缘环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陈达生;泉州“回历29年”墓碑辨[J];阿拉伯世界;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北;;怀念一个港[J];作家;2006年01期
2 庄为玑;;宋元明泉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年01期
3 李明;;泉州访古三题[J];福建乡土;2007年05期
4 童家洲;试论宋元泉州港繁盛的原因[J];文史哲;1980年04期
5 李仲均,王根元;晋江口海岸线变迁与泉州港的衰落[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6 李意标 ,黄国荡;南宋泉州桥梁建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7 王四达;宋元泉州港繁荣原因新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吴幼雄;;论南外宗正司的历史作用[J];泉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泉州文学》2009年度优秀作品评选结果[J];泉州文学;2010年04期
10 贾秀琰;;寻觅历史的轻盈[J];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杰;;“海上丝绸之路”与晋江文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双幼;;历史上晋江流域地区的海洋文化内容[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振良;李玉昆;;略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斌;;泉州海市的多元宗教文化互动[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黄炳元;;海商、移民、华侨与妈祖信仰传播[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吴幼雄;;试析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一体文化内涵[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贾晓霞;;群贤毕至刺桐城 镜头齐聚泉州港——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巡礼[A];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丽华;;闽南海上走私探析——以北宋泉商走私高丽及明代漳泉私商活动为例[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泉;[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施宣圆;[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黄小玲;[N];泉州晚报;2011年
5 黄小玲;[N];中国水运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林绿波 黄小玲;[N];泉州晚报;2011年
7 林水波;[N];人民日报;2004年
8 见习记者 朱婷;[N];人民政协报;2011年
9 人可;[N];中国邮政报;2002年
10 曾福志 饶晓岚;[N];中国海洋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蓉;元代泉州基督教石刻图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茂林;同步辐射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畅;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7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9 魏贤玲;卓尼藏族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贺彦凤;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大健;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义元;古桥与泉州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庄滢;海西战略下泉州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刘金华;泉州海事局4R管理模式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6 林跃鸿;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7 吴怡萱;泉州市扶持泉台物流行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8 吕瑾万;厦漳泉同城化的空间架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林连芳;近代南安商人与泉南社会变迁(1840-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梅;南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0429.html